在执著的咏叹中找寻自己
——记声乐道路上勤奋的耕耘者李巧伟
作者:赵倩  来源:中国艺术报

  李巧伟对声乐艺术的执念,体现在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奋耕耘里。6月13日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他的“感恩——李巧伟独唱音乐会”成功举办。这对于李巧伟而言,意义重大,首先,一名地方高校的声乐教师,能够于完成一年期的“访学”之后在国音堂举办个人音乐会,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声乐学习所得,更是对个人勇气和演唱实力的考验;其次,此次音乐会亦是他个人演唱生涯和演唱风格的重大转折。

  巧伟并未生在音乐之家,父母均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这并不能阻止他的音乐梦。巧伟喜欢唱歌,他记忆力好、模仿能力特别强,往往广播里好听的歌,他听几次就能唱得八九不离十。他胆大、不怯场,极富表演的激情和冲动。在中学的各种节日音乐会上, 《小白杨》 《当兵的人》等歌曲几乎是他的保留节目。

  那个年代,农村学生的经济状况很不理想。他是揣着母亲卖玉米的200元钱只身去学习音乐的,在老乡的帮助下,他寒来暑往、两点一线、孤注一掷,备战高考。终于成功挤过了“独木桥” ,考取了河南师范大学音乐专业本科。他有着比城镇同龄人更成熟的心智、执著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大学期间,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声乐的学习上。他省吃俭用,省下的钱,也都用在了到郑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学习声乐上。大四毕业音乐会上,他的一曲《请你别忘了我》在美声发音和歌唱能力上,均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老师们的眼中,巧伟是一个勤奋的学生。他有着较好的文学功底,在校期间就已经在《河南师范大学校报》做记者和编辑,常常看到他发表的散文和诗歌。因此,他在理解歌曲内容、把握情感表达、记录学习感悟、进行理论思考并将之付诸文字等方面,都有着过人的表现。可以说,他是一个既能上台演唱,又能伏案写作的歌者。

  巧伟毕业时,一纸简历使他来到了衡阳师范学院,开始了声乐教师的职业生涯,做了老师以后,他在声乐方面下的功夫丝毫没有减少。他每周都给自己留出专门的学习时间,观看各种经典的歌剧DVD,研究著名歌唱家的演唱,从发音吐字、舞台表演、情感处理等层面仔细揣摩。此外,他多次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参加声乐进修班。为了不把时间浪费在路上,他每次出行都特意选择夜间的列车,与滚滚的车轮一道度过长夜漫漫,而那厚厚一沓车票,见证了他在声乐道路上的坚持。

  上天是公平的,他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曾荣获第七届、第八届、第十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声乐比赛湖南赛区一等奖、全国决赛奖;第一届香港国际歌剧比赛一等奖;第四十一届贝利尼国际声乐比赛中国选拔赛二等奖;湖南省高校声乐比赛金奖等等。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教授在衡阳书院讲课,他作为示范嘉宾上台演唱,赵老师两次说道, “在湖南还有这么好的男中音” ,这无疑是对巧伟的肯定。

  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成绩已然十分突出了,但是巧伟说:“我还是声乐路上的一员小将,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

  李巧伟师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音乐学院杨曙光教授。他来北京,是希望能够提升演唱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特点” 。“第一堂课上,我一张口,杨教授就立刻知道了我现在歌唱存在的问题在哪里,并且给了我课下进行正确训练的很多指导。 ”言语中,他对有幸跟随杨曙光教授学习表达了深深的感激。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上,杨老师的观点也对李巧伟有着很大影响:中国的声乐艺术需要有“阳春白雪”的品格,比如古诗词艺术歌曲,就具有高度的艺术水准和中国民族特色,它区别于美声、民族和通俗歌曲等形式。那么,在作为一个中国歌者,只要能坚持,此类歌曲恰恰是型塑自身特色的重要条件。因此,他大量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如根据宋代词人姜夔的词作改编的《杏花天影》 《扬州慢》 《大江东去》等,仅经过半年学习,巧伟的努力即得到了老师认可,并受邀参与其新专辑录制,演唱了《鬲溪梅令》 《淡黄柳》 《鹿鸣》等曲。

  他说,北京之行是他声乐的分水岭, “以前也唱过一些诗词歌曲,但是没有感觉,尤其唱西洋美声的人,听这种歌好像貌似关系不大。而现在杨曙光老师,用美声唱法来演绎中国民歌,演绎中国古典诗词作品,同样精彩、同样字正腔圆。民间音乐那种质朴细腻、起承转合和迂回婉转,必须得去吸收、去借鉴,才能唱得传神,才能唱出不同风格的韵味。另外,还有中国戏曲,更是需要认真学习。 ”可以说,正是杨曙光老师,让他的视野开阔了,思想转变了,潜藏在内心的民族音乐细胞也被激活了。来到中国音乐学院,他抓住一切学习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选择了音乐学系张天彤、杨红、姚艺君、齐琨等诸多老师的专业课,以及龚荆艺老师的中国声乐作品演唱与伴奏课,以期提升自己对于古典诗词歌曲的理解和学习。在此次音乐会曲目选择上,我们就可以看到他的特意安排:上半场均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和现代艺术歌曲,如《鬲溪梅令》 《淡黄柳》《大江东去》 《点绛唇·赋登楼》《乡愁》 《我爱这土地》等。

  同时,现为老师的他,一直秉承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信条,有着强烈的愿望将自己所学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演唱方法、练声方法上少走弯路。他说,希望在未来的声乐教学和演唱中,为湖南的声乐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