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宋城赵家堡:皆延汴京之旧
栏目:以物说史
作者:施毅平 文/图  来源:中国艺术报

志堂

  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盆地之中,矗立着一座明代“宋城” ,名为赵家堡。因其建筑处处“皆延汴京之旧” ,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赵家堡是赵宋宗室后裔独具匠心的杰作,也是国内罕见的明代仿宋建筑群体,堪称世界唯一的灭国王族聚而居之数百载的小“王国” 。赵家堡的斑驳石墙默默地见证着赵宋皇朝的兴衰与荣辱:公元1279年,元军攻陷宋军最后据点崖山,统治中国320年之久的赵宋王朝宣告灭亡。13岁的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赵光美第十世孙、闽冲郡王赵若和在崖山之战中溃围而出,匿居在漳浦沿海一带。直至明朝隆庆五年,赵若和的第九世孙赵范以二甲及第光宗耀祖,官至浙江按察使司副使。赵范归休后,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迁居漳浦湖西,始建完璧楼和内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赵范的儿子、南京文华殿中书舍人赵义根据汴京建筑布局,又扩建了外城。

  赵家堡还是一座防倭御寇的城堡。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沿海屡遭海盗倭寇之患,赵家堡在两次的建造中,突显了军事防御能力,构成奇特的“城中城”景观。城堡由外城、内城和完璧楼三个部分组成。

  外城城墙高6米,厚达2.4米,周长1200米,是由条石砌基而成的三合土城,外城共建4个城门,北门为正门,正门外又筑一座呈不规则六角形的“瓮城” 。内城城墙高6.2米,厚0.8米,周长222米,建有北门和西门,其中正门北门又筑二层门,全部以条石砌成,门两侧开一个小窗,可窥视门外动静。坐落在内城中央的宏伟建筑就是赵家堡的“大内” ,楼匾镌刻“完璧楼”三字,隐含“完璧归赵”之意,如“完”字体现了赵宋皇族当时“头顶宋朝天,脚踏元朝地”的悲怆与无奈;“璧”字把上下结构写成左右结构,把“玉”字写成“王”字,藏于字的左下角,把“辛”字拉长,放在右扁旁,寓意大宋王朝灭亡后,王族遗臣寄居他乡、颠沛流离之苦楚和创业之艰辛;“楼”字右部用行草书写,上下连写成“宋、安”字样,表达了赵氏后裔希望在此安居乐业和对北方故土的思念之情。楼体厚度及窗孔、暗道的设置,都具备较高的防御能力。根据整体设置,此楼平时闲置不用,战时供全城居民进入暂避。完璧楼天井东北侧有一排水口,内挖一条宽0.6米、高1.2米的地道通往城外,遇海盗或倭寇进攻时,可通过地道与堡外联系。

完璧楼

  北宋时汴京宏伟的北宋皇廷宫苑至今已荡然无存,而赵家堡很多单体建筑在造型设置、构件处理、建筑物命名等方面,均可见汴京的痕迹。如北宋汴京的金明池池岸至池中心,有一巨型拱桥──仙桥,长数百步,桥面宽阔。桥有三拱“朱漆栏盾,下排雁柱” ,中央隆起,如飞虹状,称为“骆驼虹” 。桥尽处,建有一组殿堂,称为五殿,是皇帝游乐期间的起居处。在赵家堡,也有一座石桥横跨荷花池,称为汴派桥;桥北段石平梁下,刻隶书“汴派桥”三字,点明了桥的建筑格局与北宋汴京一派相承的含意;桥东南面的赵范府第,建筑格局有如汴京金明池的建筑布局。北宋故都汴京因多次黄河泛滥,早已被泥沙覆盖在7米深的地底下,现仅存一座铁塔默默地见证着北宋故都昔日的繁华与尘烟;而在赵家堡西北面,也有一座形似开封铁塔的石塔,称“聚佛宝塔” ,塔高约开封铁塔高度的1/10。

  赵家堡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的丘岗地带修建了大片园林,形成独具历史文化内涵的“汴派园” 。园内有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题写的“松竹村”门匾,匾阴刻隶体“硕山”两字,字体横肥竖瘦,如清代金农的“漆书” 。赵家堡禹王庙遗址现仅存两块《禹王碑》 ,显然是按汴京禹王台的《禹王碑》拓本镌刻而成。园内路旁的“墨池”石碑,是按宋代大书画家米芾任无为州的知军时所书的拓本镌刻的。辑卿小院内有一块“巢云来馨”石刻中,因“果”字与“国”同音,故将“巢”字上边的“巛”刻成宛如一群南飞的北雁,又似一朵朵飘浮不定的云巢,点明他们的祖先来自北方,表达了赵氏后裔对北方故土的思念;又因“米”代表“家” ,赵义故意将下边的“木”字刻成了“米”字,告诫子孙后代不要忘记国破家亡的历史。

汴派桥

  在长期南下迁徙过程中,赵氏皇族后裔把大宋王朝曾经创造的辉煌和对北方故土的思念,融入生产、生活、婚娶、岁时、娱乐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俗习尚,成为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赵家堡还要举办一年一度的“考龟”比赛。比赛最高奖品是一只重15千克、用糯米粉蒸成的龟形大年糕,即“龟仔糕” 。因“龟”与“归”同音,比赛的目的表达了赵氏先祖希望子孙后代好好习武,将来有一天能够收复北方、回归汴京的期待与梦想。正月十八,这里还要举办一次“科举考试” ,即猜灯谜、赋诗、对楹联等比赛,优秀者代表家族参加乡试、省试。正月十八和八月十六,赵氏后裔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将宋代十八帝和赵家堡始祖以及关帝、城隍、土地、财神等神像“请”出神庙巡游赵家堡内外,称“走社”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新婚之日,新郎新娘都要披红挂彩。但在赵家堡,新郎新娘却穿白衣白裤,新娘外加一条白色的围裙,手里还拿着白布条,这种服饰称“象头衣” ,这种习俗也隐含赵范教育子孙后代勿忘“亡国复兴”“中兴家族”的思想。赵家堡也继承从北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瓦舍”习俗,如府第广场、武庙戏台,逢年过节或茶余饭后,时常有艺人来表演木偶、歌仔戏、竹马戏、大车鼓等民间曲艺,其中的《千里送京娘》 《狸猫换太子》成了赵氏后裔百看不厌的传统剧目。

  清朝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分布在漳浦的赵氏后裔纷纷渡台开垦,现主要分布在台北树林镇、嘉义和台中大肚社,后裔繁盛。近年来,台湾赵氏宗亲多次到漳浦湖西赵家堡寻根祭祖,并于桃园县大溪镇兴建一座仿漳浦湖西赵家堡完璧楼建筑格局的台湾赵家堡。楼为三层,一楼为居安居,二楼为完璧楼,三楼为赵氏宗祠。楼内陈列有关赵宋皇朝等丰富史料,其中的“完璧楼”“东方矩障”“硕高居胜”及“丹鼎钟祥”等匾额字迹均从漳浦湖西赵家堡复制而来。

  走进赵家堡,漫步于古迹之间,作者仿佛也跨越了千年的风霜岁月,置身于当年的东京汴梁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