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剧应是抗战题材作品的主流
作者:仲呈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正剧应是抗战题材作品的主流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我很喜欢这部剧,王朝柱同志的创作道路、创作精神,贵在一个“正”字。当前,多样化是主流的,但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正。 《太行山上》这部戏的播出,其重要的意义就是:倡导了抗战题材的主要创作道路和创作精神。我们不反对多样化,也不能只有一种形式,但主流还应该是《太行山上》这种,因为这部戏具有较高的历史品格和美学品格,以王朝柱同志为代表的创作集体走进历史的真实,感悟历史的真谛,然后艺术地再现历史的真实,揭示历史的走向。这种创作是永远具有艺术魅力的,正如另一位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说的,一个民族最宝贵的是民族的精神图谱,精神图谱需要这个民族选择历史节点来传承并且深化它。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在这个节点上应该张扬这样的作品,提升民族精神。

  其次,这部戏在当前播出具有一种引领性。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领导下,从《东北抗日联军》到《太行山上》 ,再到即将播出的《黄河在咆哮》 ,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电视台坚守了正确的播出导向。特别是在电视剧上,我们确实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描述历史的真实,比如有部戏一开头就说在1937年军统派出56个特勤人员布满这个镇子保护国宝,1937年发生了七七事变,但七七事变时还没成立军统;还有一个方面,即如何更宏观地再现历史的真实,比如《太行山上》就写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最大的特点是依靠人民,人民抗日。蒋介石抗日最大的局限就是他只是国军抗日。如前所说某剧偏偏要写一个镇子的抗日力量全是军统,不见人民,这就不符合历史的真实。

  我们在理论上也要防止一种偏颇,我不反对研究那些非主流的东西,但是不能忽视人民,这是中国抗日战争题材影视创作的重头研究,理论批评研究,要防止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一种研究思维是不值得提倡的。在作品的讨论中,大家要有一种说真话、塑正气、求真理的精神。

  《太行山上》确实走进了历史,这部戏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它是民族精神图谱的再现,这是主流,是主体,我们的理论批评决不能丢了主体误导创作、也误导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