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里维拉:葡萄牙电影史上的不朽传奇
栏目:大师印象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当地时间4月2日,葡萄牙波尔图市议会的网站发布了电影大师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去世的消息,但是并没有披露更多具体的细节。奥里维拉享年106岁,电影生涯超过八十载,他见证了电影从默片时代到数字时代的诸事变迁,堪称欧洲电影界的“活化石” 。随后葡萄牙总理库艾留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奥里维拉是葡萄牙电影立足国际的核心人物,他通过电影,让葡萄牙文化焕发生命力。而总统席尔瓦则在电视讲话中称:“葡萄牙已经失去了当代文化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

《安吉里卡奇遇》剧照

《亚伯拉罕山谷》剧照

  葡萄牙电影导演曼努埃尔·德·奥里维拉享年106岁,如今跻身影视界资格最老、学识最渊博的艺术家之列。可直到上世纪80年代,年届七旬的奥里维拉在拍摄完成8部长片和6部短片之后,方才赢得了世界性的关注和大奖,其中包括1985年和2004年两度被威尼斯电影节授予终生成就奖。同样令人诧异的是, 80岁之后的他宝刀不老,每年都创作和执导一部电影,甚至年逾百岁仍乐此不疲。

  奥里维拉显然是在追回失去的光阴。葡萄牙在萨拉查独裁期间,奥里维拉多年被限制自由,责令其缄默,没有人支持他。独裁者在1970年死后,奥里维拉仍然感到难于拍摄影片,因为很多人指控他犯下了“精英主义”的罪行。其结果是,在淋漓尽致地探讨欲望、恐惧、罪责和毁灭等主题之前,他不得不继续等待。这些主题在葡萄牙人那种“忧郁的慰藉”的情绪映衬下格外凸显。

  奥里维拉生于港口城市波尔图,他的很多电影灵感即源于此地,而葡萄牙电影的诞生地也正是这里。在他的纪录片、 2001年的《追忆童年往事》中,奥里维拉选择拍摄这个饱含他记忆的城市。影片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一座灯塔,寓指他1931年所拍摄的处女作《杜罗河上的苦工》中的第一个镜头,那部关于码头工人的实验短片还曾经引发一个政治丑闻事件。

  受制于严格的审查法律,奥里维拉无法拍片,中年前的大部分时间他经营着家族的机械厂,闲时则会去赛车。他的首部长片——1942年拍摄的《街头少年》 ,讲述的是在波尔图贫民窟与杜罗河两岸长大的街头流浪儿的故事。拍摄该片的同年,意大利出现了新名词“新现实主义” ,而该片确实蕴含了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很多元素,比如出色的外景拍摄和当地儿童的本色出演。时隔14年后,他的第二部长片《画家与城市》才得以问世,该片由他本人制片、编剧、摄影、剪辑和导演,地点同样选在波尔图。

  奥里维拉将自己第一阶段的作品称之为“人的舞台” ,在这个阶段中,介于纪录片和故事片之间的对话形式占据了主要地位。第二阶段是“资产阶级的舞台” ,始于1972年,这期间的每部影片主题都是探究无果之爱,背景都是压抑的社会。影片《今与昔》是第二阶段开始的标志,在这部带有黑色幽默的家庭戏中,镜头对着丰富背景中喋喋不休的角色们久久徘徊;这种手法在1975年的《贝尼尔德》 (又名《圣母玛丽亚》 )和1978年的《失落的爱情》里得以延续,而到了1981年的《弗兰西斯卡》则宣告终结,代之以几乎完全不移动的镜头,可是内容丰富、构图优美的彩色形象却从未静止。

  《弗兰西斯卡》改编自奥古斯蒂娜·贝莎-路易斯所写的一部讲述三角恋的浪漫小说,她的小说有四部被奥里维拉改编成了电影。融文学、音乐和绘画元素为一体是奥里维拉孜孜以求的目标,而《弗郎西斯卡》正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代表作。他的多部电影都改编自文学作品,在采用文学作品故事内容的同时,又借助长时间的固定镜头或此类镜头的多次重复,为故事增添了时间性,打破了依赖拍摄、反拍摄和剪辑来进行叙事的传统。

  这种技巧可见一斑的还有1985年的影片《缎子鞋》 ,改编于法国著名剧作家保罗·克洛岱尔的作品。1999年的电影《信》重新描绘了克利斯夫王妃,奥里维拉在片中通过运用徘徊的长镜头,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体味导演的画布中所呈现出来的爱慕与尊重、肉欲与灵性之间的冲突。

  同样是关于失落的爱情这个主题, 1993年的影片《亚伯拉罕山谷》对《包法利夫人》进行了时尚化的重塑,背景是在当代葡萄牙的一个葡萄种植区;而1995年的《爱欲修道院》中,由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浮士德”式的人物为了要长命百岁,任凭其妻子被人勾引。

  1988年的《食人者》是一部以死亡为主题的歌剧讽刺电影,华丽的服装与历史特征鲜明的装饰令影片异彩纷呈。随着剧情变得愈发荒诞,观众不得不抛开所有成见,走进故事幽默而富有诗意的情节中去。影片结尾时所有演员像歌剧中那样一起跳起舞来,随后则是由片中的喷泉与银幕外的小提琴共同弹出了一曲二重奏。

  1997年的影片《世界源头之旅》拍得有些呆板僵硬,其真正的亮点当属由马塞洛·马斯楚安尼扮演的奥里维拉本人的化身:一位名叫曼诺尔的导演。曼诺尔在驾车经过葡萄牙时回忆起他的过去,他自称“脑瓜正常,包装却开始枯朽了” 。

  可实际上不管是在脑力上还是体力上,奥里维拉都丝毫没有枯朽的迹象。他继续给人们带去惊喜:在2001年的影片《我要回家》中,由米歇尔·皮寇利扮演的年迈演员想要克服悲伤之情,影片引起了人们对老龄化问题深刻的反省。2003年内容风趣寓意深邃的多语种影片《会说话的照片》将故事放置在了地中海的一条游船上。2006年的影片《永远美丽》是对西班牙国宝级电影导演路易斯·布努埃尔的致敬,它不仅讲述的故事主题与布努埃尔执导的影片《白日美人》相似,而且两部影片的片名也极其相近。2007年的《克里斯多弗·哥伦布之谜》是一部略显冒失的准纪录片,在片中导演和他的妻子言之凿凿地着手证明这位探险家其实是葡萄牙人,而不是人们惯常以为的意大利人。奥里维拉后来的这些影片在布景和风格上都力求简洁。

  2009年的影片《金发奇女》改编自伟大的葡萄牙小说家埃萨·德·克罗斯的短篇小说,这个故事风格温婉节奏舒缓:一位年轻会计(由奥里维拉的孙子里卡多·特雷普卡扮演)爱上了同名的邻家女孩。该片成功再现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风格。特雷普卡2010年还在梦幻一般的影片《安吉里卡奇遇》中扮演了一位摄影师。在2012年的影片《哥柏和阴影》中,奥里维拉尽最大限度减少了镜头的移动,将焦点对准了演员迈克尔·朗斯代尔、克劳迪娅·卡汀娜和让娜·莫罗的面部表情与精彩表演。

  2014年,奥里维拉被授予法国荣誉军团勋章。他很会撩拨世人的好奇心:按照他的要求,他创作于1982年的作品《访问或回忆或忏悔》待其死后方可公映。

文/罗纳德·伯根(英) 译/王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