恪守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
栏目:视点
作者:刘金祥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文物工作者深感忧虑和困惑的难题是,究竟采取何种理性、科学、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传统建筑的修缮更新与保持历史文化街区原貌实现统一?众所周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定了很多关于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通过付诸实践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一些地方鉴于法律的规范约束,在决策中的一些失误得以纠正,避免造成文化破坏和文物损失。最有说服力的个案当属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的依法抢救: 2006年,福州市人民政府斥巨资将1990年已卖给香港开发商的“三坊七巷”历史街区赎买回来,并坚决地实施严格的保护整治措施,确保了这一著名历史文化街区免遭被拆除毁灭的厄运。

  随着全民文化意识的觉醒,如今人们知晓城市中历史遗存具有人文价值,但对其价值究竟是什么并不清楚。有的文化人士简单地认为保护一点旧貌古韵就满足了“历史的集体记忆”的社会需要,有的城市决策者之所以对历史文化街区采取保护行为,基本是从发展经济、谋求政绩的需要出发,很少出于对文化遗产本身单纯的热爱和发自内心的敬畏。所以,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有的城市决策者将自己理解的“历史”以及其它地方草率表现历史的办法加以实施和移植,此种没有法律依据的“保护”事实上是在毁弃城市的历史文化价值。

  我国当前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实践表明,对历史文化名城特定地段进行保护毋庸置疑,问题的关键在于采取怎样恰当、合理、科学的保护措施加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真实性,是指街区内保存了一定数量的记载真实历史信息的物质实体。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决策者非常重视保护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对多年形成的保护工作原则置若罔闻,所采取的维修和整治方法不尽科学,以至于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在保护的名义下被不恰当的保护措施所破坏,此种情况近年来屡见不鲜。

  上世纪80年代,北京琉璃厂历史地段的整修过程,现在回忆起来仍觉得那时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确是非常精心和极为讲究的,而这种“仿古一条街”的做法时至今日在文物保护工作者中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观点认为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因为“真实的”传统建筑都不复存在了,街道的铺装也不是原初的,留下的只是复制的清朝样式的“新”建筑,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街区,只能算作一处历史文化风貌区;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原来琉璃厂历史地段的砖木结构建筑已经年久失修,需要进行整体的新建翻建,保证这一地区特定历史文化得以赓续承传,因而新建翻建的街区仍然属于历史文化街区。这两种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如何理解“真实性” ?尽管琉璃厂历史地段的整治工作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这个基本问题尚未在理论上予以厘清、在实践中更未彻底解决。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和一些地方出台了很多关于文化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举措,许多城市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街区的实践中也取得很大成效。但个别城市在建筑的自然更新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方面仍滞后于城市新区建设,人口向外疏解的步伐缓慢,老龄人口和进城农民工的比例大幅攀升,建筑老化现象依旧严重,而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复杂、多元的。随着法治建设全面推进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那些坐落在城市中心地区的历史文化街区整治和更新的成本越来越高、代价越来越大,居民(无论是房主还是租户)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对搬迁补偿的经济预期也越来越强烈,具体负责操作的经济组织在提高投资收益和缩短完工时间等方面也有与时俱进的要求。由此,文物保护工作者坚守的保护原则同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势必产生矛盾和冲突,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保护面临的形势极为严峻。如当初北京琉璃厂那样针对保护方法的讨论早已超出了专业领域,许多具有历史文化背景和责任的社会力量纷纷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讨论中,形成强大声势和浓郁氛围,但在这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的争论中,“真实性”这一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词却只是专家学者的话语专利,很难获得共鸣。

  理论上的分歧导致实践中出现更大的败笔。2008年,江苏省南京市在对老城南历史街区的“保护”中,当地政府以尽快化解民生问题、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为由,强调老城区应加大改造力度、加快改造速度;编制者针对整个地区大部分住宅建筑40多年失于维护的状况,提出保护规划应注重整体保护街巷肌理和“镶牙式的”局部更新办法;而建设者又因为“大多建筑单体缺乏保护价值”“木结构大多腐朽,局部修缮或翻建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等理由成片拆除,最终将一个历史地段名义上的保护整治变成了大规模动迁改造,引起是否偏离文物保护原则的争议。面对拆得面目全非的工地,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是文物理论界主张的“真实性”原则背离了我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物质实体的特性?

  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历经30多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修旧如旧”延续风貌的说法和做法虽然被政府和社会所接受,但是保留物质载体的真实性不应被决策者和大众所忽略甚至遗忘。现在保护和整治历史文化街区,除了通过“修旧如旧”来证明其保护的正确和合理外,尚无可资利用的更好模式,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真实性原则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