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历史档案的保护神和纪录人
作者:贾岩  来源:中国艺术报

  1943年, 14岁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阜平区童子军大队长顾棣被沙飞相中,极度重视底片珍贵价值的沙飞经历了许多底片毁损的惨痛教训,他决定从头培养一位合适的摄影资料保护人,机灵、可靠的顾棣进入了他的视线。1944年,顾棣正式进入晋察冀军区首届摄影班学习,从此开始了他长达70多年、终生坚守的摄影和摄影资料保护生涯。1946年解放战争刚爆发时,顾棣从沙飞手里接过数万张八年抗战的摄影底片。“人在底片在,誓与底片共存亡” ,顾棣终生践行着沙飞的嘱咐,历经坎坷,用一生心血保护了大批革命摄影资料,梳理了完整的中国红色摄影史,成为中国革命历史中无比珍贵的瑰宝。2012年获得中国摄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时,他被评价为“当之无愧的摄影历史档案的保护神和纪录人” 。

  历史在他手中保存和鲜活

  “我早已把这批底片和自己的生命捆在了一起。 ”

  战争年代,顾棣从沙飞手中接过两万多张底片照片,恪守“人在底片在,誓与底片共存亡”的誓言。顾棣和他的战友用生命保护这些底片,历尽艰难。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画报社从革命老区向新解放城市张家口转移,驮运资料箱的马匹在拒马河洪水中翻倒,照片资料全部损失。为此,顾棣冒着飞机轰炸的危险进城制作了8个铁盒。解放战争开始后,在画报社的几次转移中,顾棣与战友们背着底片箱,日夜兼程翻山越岭,躲过了无数次敌机的轰炸、土匪的袭击。1946年11月,在花沟掌房东做饭时引起失火,顾棣与同志们拼命抢救使数万张底片完好无损,仅损失了一些画报。1948年华北画报社成立后,顾棣与同志们甚至挖好两米多深的地洞以保护底片安全。

  “资料工作是一种严肃、艰巨、科学、细腻的工作,需要长期的建设,按部就班地发展,不是三日两日就可以搞好的。也不能用突击的办法完成长期的工作,如果急于求成,必会导致失败。 ”

  底片在最初是没有整理的,数百张底片分放在9个纸口袋里,没有标题说明,也没有贴照本。1942年,为方便编辑画报,将底片按内容分类装入纸口袋里,标上个大标题。选用时,就直接从底片中捡取。1944年,开始贴照片本,以照片为主体作为分类目录的整理办法建立,标题说明、作者、来稿日期、地点也都有了详细的记载,工作上提高了一大步。

  解放战争开始后,随着摄影工作的发展、底片数量的增加,又加之叶曼之在整理八年抗战底片工作中把全部底片彻底搞乱,沙飞开始感到资料工作的重要性。1946年6月,华北画报社资料组成立,顾棣首先将两万多张底片逐一冲洗, 1947年按照章文龙同志编排的底片整理分类目录整理底片,资料工作开始走上正轨。其间,顾棣还找到老同志补充已经缺失的照片说明。1949年,顾棣亲自到北京图书馆考察,参考刘廉1948年翻译的日文档案管理资料,写出4万多字的《新闻摄影中的资料工作》 ,其中3万多字的资料工作方法及工作制度,系统、科学、严谨、操作简单,直到今天的解放军画报社仍在延续运用。直到1950年,近4万张底片基本上已整理完毕。

  除整理底片外,顾棣亲自外出广泛收集,不断充实资料宝库。1950年10月,顾棣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绩展览会,共翻拍军史照片和实物2000余张; 1951年初,到北京电影制片厂收集回延安的历史照片300余张; 1951年5月,参观旧民主主义革命展览,翻拍了近千张底片,并派人收集华东军区的军史底片; 1952年,和苏联塔斯社建立了相互发稿关系,先后收到塔斯社发来的数百张8英寸放大照片;1953年,奔赴朝鲜数月,收集回志愿军、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帝侵略的战斗照片700余张; 1955年,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发稿关系,收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家寄来的照片;1955年4月,参加中苏友谊军事博物馆的筹建、布展工作,换回了十几张苏德战争的照片。

  “这批用无数英烈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珍贵底片是真实的历史,把它整理出来,供专家、学者们参考,继续研究、著述,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

  顾棣对中国摄影史的贡献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自战争年代至今,顾棣一直没有放弃过档案工作,从保管底片的摄影战士成长为摄影历史档案的保护神,光荣实现了沙飞、石少华“对党和人民负责,对摄影工作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解放区摄影资料工作目标。这样系统、完整的原始影像档案是同时期其它地区无法做到的。

  顾棣自15岁起坚持记日记, 70年385本日记,内容无所不包,从个人视角真实、完整地见证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及时代变迁,是极为难得的第一手史料。转业山西后专心用手中的相机进行摄影创作, 70年来发表摄影作品超过6500幅,发表文章百余篇。离休后着手解放区摄影史的整理、编撰工作,先后与他人合作撰写了多部大型书稿并获奖,真实再现了中国革命摄影史的初创期,完整记载了中国早期摄影团队发展历程及体系。摄影档案在他手下发挥出了难以估量的历史价值。

  顾棣档案工作对中国摄影史、革命史的价值表现在:以图片的形式真实再现中国人民在8年抗日战争、 3年解放战争中英勇反抗的精神,成为研究党史、军史的珍贵史料,老照片就是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材;顾棣整理的底片同他的工作笔记一起维护历史事实,揭露文化欺骗的恶劣行径,成为抵制侵犯历史真实性的“照妖镜” ;为中国摄影宝库增添了大量时间跨度大、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兼具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完整记录了中国早期摄影团队的红色美学理论体系,他们有别于西方同行的对现实主义摄影美学的创新和诠释,值得后人在摄影史学和美学等不同领域探究。

  跨越时空,数字艺术馆传承档案保护使命

  从条件艰苦的战争年代接手,到相对成熟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顾棣的档案工作为中国摄影档案管理工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今天,技术的进步、形式载体的丰富,推动了艺术档案管理工作的进步。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推出的艺术家数字艺术馆项目,旨在利用现代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全方位、多媒体采集、存储、传播艺术家艺术信息,构建比实体艺术馆内容更为丰富、传播更为便捷、影响更为广泛、传承更为久远而又经济高效的艺术家数字档案馆。

  数字艺术馆是顾棣档案工作的继续,是对以顾棣为代表的传统档案工作更广泛的传播。传统档案工作受制于传统载体(底片、纸质资料等)的保存期限以及保存内容的庞大,底片管理、使用制度非常严谨,对保管人员、设备等要求严格,成本巨大,很难实现广泛的传播。而数字艺术馆可以轻松解决上述难题,高效便捷、规避风险,并且在艺术家的直接参与下筛选掉粗疏、杂乱、低质的信息,构建权威、严谨的专业信息平台,全面地反映、记录艺术家的艺术创造。

  我们拭目以待,在今后,技术更好地为艺术家服务,档案工作更高效、科学,更多艺术家的数字艺术馆将会建成,在传播艺术家们的毕生贡献的同时,也传递着他们的品性与人格魅力。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人格魅力泽被天下,惠及广大艺术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