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辞华美
作者:朱向前  来源:中国艺术报

  形势如此严峻,红军命运危如累卵,但在毛泽东看来似乎胜券在握,胸有成竹。因为他深知,打仗打的不光是人力和武器,最终打的是文化,所以他才在长征路上多次放言要以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国民党。这决不是一句玩笑话。

  文采历来是毛泽东臧否历史人物的重要标准。他自己也看重文采,追求文采,并且以文采自傲于世,他写文章追求“神气” ,追求“光昌流丽” 、“势如破竹” ,他写诗词亦如是。下面我们举例分析。

  一般看来,两首《沁园春》是毛泽东诗词中气韵兼胜的代表之作,我们就来看看这两首《沁园春》的上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

  这两个半阙都色彩明丽,形象生动,气势磅礴,文辞华美。但细观之下,又各有不同。前者体现了青年毛泽东对世间万物充满了探索和好奇之心,仰观俯察,细致入微,以至于“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历历如在目前。后者则反映了中年毛泽东将个人和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并握于股掌之中,雄视天下,这时候看世界就观其大略,变成了粗线条,“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多大的庞然大物在他眼中也成了芥子。而且,从这两首《沁园春》中各取一句,恰成了一对妙联,正是毛泽东一生的真实写照,上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下联:“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人们如此熟悉的例子不胜枚举。下面再挑几个七律中的颌联和颈联来看看——

  “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 ”《七律·登庐山》“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七律·答友人》

  大家仔细看看,“云横”对“浪下” ,“九派”对“三吴” ,“浮黄鹤”对“起白烟” ;“洞庭波涌”对“长岛人歌” ,“斑竹一枝”对“红霞万朵” , “千滴泪”对“百重衣” ,“连天雪”对“动地诗” ,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量词对量词,色彩对色彩,对得何其工整,何其漂亮,用毛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光昌流丽” ,他喜欢用这个词来形容文章写得漂亮。

  这是一种文雅华丽的,还有一种就是口语传神的。比如:“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把敌酋师长的名字直接安到词里,不禁让我们想起辛词:“试问天下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而且行军队伍中一片欢腾声如在耳畔,颇有神韵。再比如:“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如话桑麻,声声悦耳。再比如:“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娓娓道来,质朴动听,虽如白话,但气韵生动,意境高妙。

  最后,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就以集“气势磅礴、想象浪漫、文辞华美”三点于一词的《沁园春·雪》下阕展开分析: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提请大家注意这个“惜”字,是可惜的惜,惋惜的惜,叹惜的惜。叹惜谁呢?叹惜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大家知道,这五位可是在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上350多个皇帝中能入得了毛泽东法眼的屈指可数的明君雄主,其他的根本不在话下。就这五位,还让毛泽东为之叹惜。叹惜什么呢?“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风”乃《国风》 ,“骚”乃《离骚》 ,是文学作品的总称,也是才华的代称,说的是一回事。都是文采不行啊。跟谁比不行呢?要有个参照嘛,那就是跟我毛泽东比不行啊!毛泽东的高度就在这里,他纵览中国两千年,皇帝无数,英主辈出,但都文采略逊,风雅不足。不过毛泽东还是给予了前面四位足够的尊重,措辞相当温和,只是“略输”和“稍逊” ,至于成吉思汗,那就很不屑了。你看看, “只识弯弓射大雕” ,只会用箭射鸟嘛。

  再换一角度看,我们应该重视这首《沁园春》的写作背景。1936年2月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去抗日,在山西黄河边一个小山村遇到大雪, 2月6日便写下这首词。大家别忘了, 1936年底就发生了“西安事变” 。也就是说,当时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久,可以说立足未稳,人枪不过两三万。而1936年上半年,蒋介石部署已毕,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西北军,胡宗南的中央军,三十万大军已兵抵潼关一线,准备往陕北压过去,对中央红军一举歼之。从这个意义上说,“西安事变”确实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形势如此严峻,红军命运危如累卵,但在毛泽东看来似乎胜券在握,胸有成竹。他的自信和底气究竟在哪里?要我看,只能说是文化。因为他深知,打仗打的不光是人力和武器,最终打的是文化,所以他才在长征路上多次放言要以文房四宝打败蒋介石国民党。这决不是一句玩笑话,因为在国民党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先后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国民党的代理中宣部长,在国民党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大才子,颇为汪精卫、胡汉民所看重。毛当时在国民党里的地位和影响甚至远远超过他早期在中国共产党里的地位和影响,所以他很清楚他的对手蒋介石们肚子里有多少墨水。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情形果然如此,时隔十年,羽翼丰满的毛泽东应蒋之邀单刀赴会,前往重庆谈判,适逢老友柳亚子索词,“索句渝州叶正黄” ,真是天时地利人和啊!毛泽东信笔写下《沁园春·雪》相赠。这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诗友唱和嘛,不需要经过政治局,也不需要五大书记讨论,但它却像中国共产党的胜利预言,在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晚刊》上一经发表,立刻轰动了重庆,轰动了国统区。按照我的说法,第一,它横扫20世纪中国词坛,这首词一出,别的就没有啦;第二,它粉碎了国民党对朱、毛,对红军的妖魔化。国民党操纵的媒体长期宣传朱、毛土匪共产共妻、杀人放火,甚至在茅台酒池子里面洗脚……那么人们就要问了,一个土匪能写出如此大气磅礴、风流倜傥的词来吗?别说土匪了,你蒋委员长能写得出来吗?

  打死蒋委员长也写不出来,而且确实让他看傻了眼。他首先是不敢相信这是毛泽东写的,他问他的侍从室主任、大秘、文胆陈布雷,毛泽东能写出这个词来吗?是不是毛泽东自己写的?陈布雷说,据我了解,毛泽东这个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典诗词造诣很深,我看像是他写的,别人恐怕还写不出来。蒋介石更加气急败坏,对毛词中的“帝王气”心有余悸,对毛的才气妒火中烧,说,咱们能不能弄一点词,跟他和一和,把他这首词给灭了?陈布雷领命而去,把重庆一流的诗人作家教授都叫来,开会布置任务,连夜加班加点写。写出一大堆来,送给蒋介石看,蒋越看越摇头,越看越叹气,也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更加反衬出了毛词的伟大,实在没法跟毛泽东比啊!也就是说,你贵为委员长,举全国之力,就弄不出这样一首词来。你说这首《沁园春》有多大的威力吧!这不是多少个军所能比得了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软实力”最具说服力的典范。而且,由于这首词,征服了整个国统区无数的文化人、知识分子。得民心者得天下。抗战胜利后,正是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十字路口,如果这个时候让大家在毛和蒋之间做个选择的话,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传统文化选择领袖的最高标准,就是君师合一,毛泽东集王者气和风流气于一身,就是最理想的领袖了。大家可以回忆回忆重庆谈判期间毛和蒋的照片,蒋常常是戎装笔挺,却显得有几分呆板,毛虽然衣着平平,略显土气,但神态自若,是真名士自风流,惟大英雄能本色,有一股掩饰不住的大气和安祥。二人并立,蒋倒有点像毛的侍从。要说重庆谈判的收获,有一半要归功于《沁园春·雪》 。

  真正把毛泽东这首词和好的是柳亚子,他的下阕是这么说的:“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秾情着意雕。君与我,要上天下地,把握今朝。 ”

  他这个说得严重了,我只说横扫20世纪中国词坛,他说是横扫1000年——“看千古词人共折腰” ,在他看来,豪放大师苏东坡还气势不够,“气吞万里如虎”的辛稼轩,也只会发发牢骚……为了表达他的诚心诚意, 1945年10月21日柳亚子又应尹瘦石之邀,在自己的和词上欣然命笔,加了一段跋,云:“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余词坛跋扈,不自讳其狂,技痒效颦,以视润之,始逊一筹,殊自愧汗耳! ”显然,柳亚子在这里是捧毛词而抑苏、辛,实心诚意难能可贵,言辞过激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