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交”:源于民间的投掷游戏
栏目:非遗
作者:扎史农布  来源:中国艺术报

源于民间的投掷游戏——“勒交”

  德钦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是云南通往西藏的北大门和滇藏茶马古道的咽喉重镇。全县辖6乡2镇,民族文化浓郁,多宗教并存、多文化共融。严苛的气候条件,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让这里的藏族人都练就了一身适应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领。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他们往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创造了各种各样既饱含生活智慧又充满趣味性的休闲娱乐方式,借以排解生活的苦闷与烦忧,愉悦身心,强身健体。“勒交”就是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勒交”,汉语意为掷石块,主要流传于德钦县金沙江流域的奔子栏、拖顶、霞若以及部分藏传佛教寺院,以寺院僧人和普通群众为传承群体,其产生年代因无文献记载,所以无从考证。据调查,在德钦县澜沧江流域的部分村落在射箭活动中习惯用“勒交”计分方式组织比赛,但目前该习俗已完全消失。人们在劳作歇息和上山放牧时,大伙儿聚在一起组织比赛。久而久之,掷石块就成了人们闲暇时间进行消遣甚至是比赛的一种活动。掷石块对场地和人数要求都不是很高。僧人一般在寺庙附近的空地上进行。普通百姓在农闲或者放牧的时候,选择空旷、平整的场地即可。有两两对弈的,也有多人分组对抗的。一般在场地内,选择一定距离,两边各放置一块圆形的石头作为目标石,双方轮流投掷石块,按石块接近目标石的距离计分。计分有两种。一种分上下半场,上半场以“11”到“15”来计分,下半场以“1”到“3”来计分,这种计分方式较为奇特,若对方赢得上半场的第一场比赛,那么就可以记1分。但是,只有赢得上下两个半场才可获得本场比赛的胜利,否则各赢一个半场则为平局,无人获胜。为了增加掷石块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因此,在比赛过程设有多种细小的规则及技巧,比如:跳级、掷出去的石块盖住目标石,使对方无法接近目标;故意击打对方已接近目标石的石块,导致对方失去得分机会等。“勒交”非常讲究技巧和战术。跳级只有在上半场才可进行,而且必须到特定的分数,比如:该队计分到“14”,要击“15”,且对方石块已掷完,自己手里还剩最后一块石头,这时,该队有一次跳级机会,其方法是,在目标石下面垫上比赛用的石块,然后击打目标石,若击中,则可直接进入下半场,并记1分;如果未击中,则只能算是赢得上半场比赛。

  另外一种玩法是“11”到“17”的全场比赛,不区分上下半场,从“11”打到“17”就为该局结束。一般是四个人在一起玩,两个人当“母亲”,两个人当“儿子”。此种赛制也可通过击目标石来实现跳级,但必须到“15”,且该队队员的手里还剩一块石头,才能跳级。比如该队队员已经得“15”,要打“16”的时候去击目标石,击中以后就可从“15”晋级到“17”,从而获得本场比赛的胜利。

  德钦的掷石块是一项融游戏、健身、竞技性质的民间体育活动。它通过家庭、社会传承的方式在藏族同胞、僧人中间广泛流传。它是当地藏族人日常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历史研究价值。人们通过掷石块来考验藏族群众的脑力、眼力和臂力。它通过比赛、对抗,展现了德钦藏族人民不甘落后、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在掷石块过程中,人们比赛,亲近自然、锻炼身体、增进感情,对促进邻里和谐、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2021年德钦县申报的藏族传统“勒交”项目被列入迪庆藏族自治州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从州级层面对其给予了重视。然而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掷石块的文化空间逐渐淡化,现代的年轻人已鲜有机会再接触到原生环境中的掷石块。而且,目前有掷石块存续的村寨,大多位置偏僻、人烟稀少,懂规则、识技巧的人少之又少,掷石块在德钦正面临着传承断代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