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巴蜀 行走中国:
新时代成都作家散文创作的时空与情感
栏目:艺评成都
作者:王曼君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年来,成都作家的散文创作砥砺奋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家们立足巴蜀,以独特的地方视角记录世间百态,同时放眼中国,深入祖国各地的城市与乡村,以胸中笔墨见证时代变迁,描绘中国式现代化的灿烂图景。纵观近年来的成都作家散文创作,“行走”可谓贯穿于作者们笔下的共同主题,其既包括作者在真实地理空间中的穿行,也涵盖着时间维度上个体在岁月流逝中的生命体悟,甚至联通古今,在展望与回溯的双重视野中赓续了千年的文化血脉。可以说,成都作家们的散文创作既有着自身明显的区域特征,又有着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深厚的人文情怀,立足巴蜀,行走中国,在实践中丰富创作经验,彰显文化自信。

  空间:“风景”的发现与精神坐标的构建。检阅近年来成都作家的散文创作,我们不难发现作品在地理空间上所显现的广阔的经纬跨度。蒋蓝2022年出版的非虚构作品《成都传》(四川人民出版社)全面、翔实地展现了从蜀山、古蜀国、秦代蜀郡至1949年以成都为中心的蜀地4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同时以成都的风物人情作为贯穿全书的复线结构,将宏大的历史叙述细化为日常的美感经验与诗性的空间流转,勾勒出了成都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2021年至2023年,杨献平的散文集《黄沙与绿洲之间》(四川人民出版社)、《沙漠的巴丹吉林》(百花文艺出版社)、《黄沙飞雪:河西走廊之书》(华文出版社)相继出版。三部作品均聚焦于西北地区,以细腻的文字真切表现了沙漠边地的风土人情,而作者曾在西北地区从军的经历则将这一处处的地理空间化作了其内心深处的“风景”,超越了地图标定的所指,构建起凝结了乡愁的精神坐标,给予作者与读者共同的抚慰与激励。

  时间:心灵成长与历史对话。除了地理空间上的位移,近年来的散文创作也在时间的维度上体现出了个人心灵成长以及联通古今,与历史对话的“行走”历程。杨献平于2022年出版的散文集《中年纪》(北岳文艺出版社)相较于其描写西北地区的散文作品,更加侧重于编织时间的经纬,以个体的人生经历与心灵成长历程为线索,记叙了作者从青春到中年的感受与体悟。面对中年的现实困厄,作者通过文字进行坦诚的自剖。在人生崎岖漫长的道路上,这一程艰难的跋涉虽无可逃避却不失为一场对心灵的淬炼,而每一个历经涅槃重生的个体也终将迎来更加丰富绚烂的人生。许永强2022年出版的散文集《诗蜀:入蜀诗人的心灵解码》(四川人民出版社)则通过追溯历史,选取了唐代入蜀的20位诗人,记录了大量的蜀地风物,详细梳理了诗人在蜀地的种种情状。在此之前,针对历史上“诗人入蜀”这一特殊现象与“入蜀诗人群”这一特殊群体始终缺乏系统深入的评述,许永强则从“心灵解码”的角度弥补了此前的缺憾和空白,不仅揭示了巴山蜀水给予诗人们的创作影响,也提供了从空间地理的视角理解唐诗,窥探唐朝诗人伟大心灵历程的别样路径。

  “行走”之于散文创作的意义。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而想要葆有历史自信与文化自信则既需要我们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植根本国、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沃土,又需要我们联系当下实际,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锤炼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通过“行走”,作者们与真实的地理空间相互碰撞,经由风土人情的濡染不断创作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作品。而“行走”的经历也会变为时间长河中记忆的节点,在心灵的成长与历史的对话中丰厚作品的层次,提升创作的质量。相信未来成都作家的散文创作会在此基础上不断前行,在时空的迁移变化中传递笔墨的温度,以丰沛真挚的情感体验为文化强省与文化强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系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栏目合办:中国艺术报社 成都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