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劳动而出彩
——评第13届“桃李杯”获奖作品《绣在穿引间》
栏目:品味
作者:赵海忠  来源:中国艺术报

  第13届“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中,内蒙古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的群舞《绣在穿引间》荣获群舞项目最高奖——优秀剧(节)目及编导奖。该剧以蒙古族妇女刺绣劳动为表现对象,注重深入生活,因表现劳动而出彩,一定程度展现了新时代内蒙古舞蹈教育教学的新气象、新面貌。

  我国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手工技艺——蒙古族刺绣,是十分美丽的民族、地域文化瑰宝,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族刺绣既制造生活用品,也创造艺术作品,大面料贴花,针法粗犷,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凝重质朴,给人以饱满、充实、大气之感。

  《绣在穿引间》演出开始20秒钟后,舞台才有一小片灯光开启,朦朦胧胧的光影说明天还未亮,勤劳的姑娘们就开始刺绣劳动,穿针引线,韵味深长。整个节目上场人物有不同的组合:20个演员,一会儿是全员参绣,一会儿是双人或三五人对绣,一会儿是单人独绣。台上的演员,或者扮演绣女,或者变成绣台,或者成了绣品,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形成委婉的观照、牵连与配合。前半部分,更多的是表现刺绣劳动场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后半部分有刺绣作品完成后的展示、喜悦和庆祝。群舞结尾部分是一个很特别的场面造型,演员的手和胳膊组成一段长长的“针”与“线”,末尾的一个演员以绣品承接,首尾呼应、彼此勾连、整体协调,写意、夸张式地完成整个作品。

  艺术源于生活,与劳动相伴随而产生发展。表现劳动的舞蹈节目,可以选择不同的关注点编排和演绎,前提是要符合所表现劳动的特点。首先,劳动有一定的体态和姿势。《绣在穿引间》所表现的劳动就是刺绣,绣姿有写实,有变形,有夸张,不一而足。作品所展示的绣姿,大略有坐绣、站绣、走绣、舞绣、跪绣、围绣等,形态各异,令人目不暇接。当然,舞蹈作品里表现的劳动姿势,经过艺术化的提炼,变成了符合舞蹈美学要求的舞蹈动作,其中最为强调的就是“穿”“引”。其次,对于蒙古族刺绣,舞蹈必须表现其针法。针法在刺绣实践中产生并逐步发展,是刺绣中运针的方法,也是组织线条的形式,所谓针线相连、线针相关。蒙古族刺绣针法很多,既是刺绣的技术技巧,也是艺术的审美元素,不同的针法需要不同的舞蹈动作予以表现。《绣在穿引间》对针法作形象化的直观表达,主要体现在手、腕、胳膊、身腰、腿脚的变化或定格。第三,《绣在穿引间》的舞蹈动作设计丝毫不炫技巧和功夫,不做无谓地跳跃旋转、列队跑走,而是完全遵循劳动规律和特点优雅地展示。整个舞作中,绣女们的动作大方舒展,不急不躁。所有演员的表情自然而然,健康快乐,自信骄傲,全力展现劳动之美、创造之美。有些场面,可以看作是劳动间的休息和嬉戏,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变得更加疏朗和散淡。第四,不管是什么场面,作品都强调集体和团结,这既由舞作的体裁决定,也由舞作的内容决定。《绣在穿引间》演出过程中,绣女的集体形象若隐若现,团结协作劳动场面接连不断。即使是独舞、双人舞,其他演员也处之不远,暗中相陪。惟其如此,才让人观之情动,心生向往之意。

  《绣在穿引间》艺术风格朴实,形式简约。演员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浓烈的化妆,一如草原上的蒙古族绣女,本色质朴。整个演出基本没有舞美背景设计。主创节制地使用灯光,只为表现绣女们夜以继日的辛勤劳作,个别地方用于分割、开辟表演区域。除了从衣裙间变幻出来一件绣品外,没有其他任何道具,风格极简。值得一提的是,《绣在穿引间》在具体表演过程中,给予手、胳膊、眼睛重要的地位,手指灵巧,胳膊舒展,眼睛专注,从根本上保证了剧作场面的构造、情节的展开、内容的表达、思想的升华。演员的手舞是舞作的灵魂,这一只只手,是劳动之手,也是创造之手,作品从头至尾都在手上做文章,与所表达的劳动内容是一致的。由于表演得到位,观众分明能感受到手拈针,针带线,线跟针。此外,手和胳膊还多次组成抽象线条、格子,犹如展示刺绣图案一般。眼睛随手动,随胳膊走,以专注和重视指引劳动、欣赏劳动。然而,作品又没有刻意地聚焦夸张放大手、胳膊和眼睛,而是把这种认识和理解有机地融合在节目中,有自然天成之韵。

  《绣在穿引间》关注劳动、表现劳动、赞美劳动,加之用心的艺术提炼和表达,成为“桃李杯”参演作品中的佼佼者。创作初衷和动机方面, 《绣在穿引间》尽管形制短小,却着力为劳动人民抒写、为劳动人民抒情、为劳动人民抒怀。主创团队娜娜、白彦伟、董帅、苏力德、徐晓晨等实地走访牧区蒙古族绣坊、到博物院等地查阅历史资料,确定创作思路,不断打磨作品,走了一条正确、成功的创作道路。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在全力打造北疆文艺,需要生产鲜明北疆特点、思想深刻、贴近人民生活的文艺精品。《绣在穿引间》无疑具有北疆格调、北疆烙印和北疆特质,率先贡献了一抹朴实无华的院校舞作原创色彩,获得初步成功,具有一定的带动示范意义。此外,《绣在穿引间》需要在如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切实加强表演者对劳动的深刻认识,敬重劳动,敬重劳动者,自然而然地提升舞作的由衷度和自豪感。二是在层次的安排上,需要优化时间和空间处理,厘清舞作线索、脉络和段落,把作品演绎得更加明晰,让观众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者系内蒙古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