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经典被重新解读并重新塑造的全过程
——纪录片《今又〈雷雨〉》观后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李智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纪录片《今又〈雷雨〉》海报

  作为中国文联2022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项目、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由浙江艺高文化创作团队联合北京人艺匠心打造的6集纪录片《今又〈雷雨〉》日前登陆央视纪录频道。该片记录了2021年新版话剧《雷雨》的诞生过程,展现了艺术家们创作的思路与艰辛。

  话剧《雷雨》是剧作家曹禺的经典作品。1934年,年仅24岁的曹禺写就。1956年,他根据时代语境的需要,对剧本作了调整。而以导演濮存昕为首的创作团队,发现一本1936年印刷的版本,这一版本和1956年的剧本有一些不同点。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序幕和尾声处,剧情线索和台词也有着很多不同。正是基于这种差别,创作团队反思了之前版本的《雷雨》在演出过程中由于人物概念化等问题而影响真实感的情况,从而对经典话剧《雷雨》进行了重排。可以说,这既是一次对经典的重新阐释,也是一次跨越时空与曹禺先生的重新对话。纪录片《今又〈雷雨〉》聚焦于此,通过“初衷”“升级”“新解”“探寻”“融汇”“经典” 6集内容,从《雷雨》剧作、演员、声音、舞美等不同维度的重新探索、重新创作过程,凝缩进两两成组的文字表述中,展示了经典被重新解读并重新塑造的全过程。

  巧妙展现经典重排的原因

  纪录片《今又〈雷雨〉》的片头将主创们接受采访时的话语混剪在一起,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的楔子,设置悬念,又暗含重排《雷雨》的时代背景、演员们重排时的心境变化,起到了引人入胜的作用。

  第一集“初衷”最为关键,是全片的题眼。这一集重点交代了此次重排《雷雨》的动因。该片突破静态叙事的窠臼,首先从人物动机上挖掘此次重排的理由。作为影像叙事的文本,有了人物的动机,纪录片中的故事才有发展动力,并得以铺陈展开,观众也才能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在这一点上,《又见〈雷雨〉》给足了人物行动的理由,让故事的流转有了驱动力。从个人层面来说,驱动力来自于濮存昕从周萍到周朴园所饰演角色的变化,那是包含着个人成长的情怀延伸。更为重要的是,他在采访中提到,之前演出遭到过台下观众的哄笑。演员的表演,是话剧呈现的第一界面。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也曾表示:表演不应是虚假的。因此,深层驱动力来自濮存昕对表演的反思,是在反思之后勇敢的面对,也是一次自我升华的过程。于是,纪录片故事从主创团队寻找到1936年印刷的剧本这个线索出发,去展现起心动念进行这次重排的原因,将人物内心驱动带入到故事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人物弧光。

  而从美学层面来看,这次重排是重新寻找人物身上的人性,并从人性的复杂幽微处让观众去理解人、去理解这出人间悲剧产生的原因,从而真正实现对曹禺先生赋予在作品中的精神价值的提取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雷雨》的重排是对于艺术本真的追寻和探索。

  视听语言的使用与表意

  在理解了重排《雷雨》的底层逻辑之后,也就可以理解该片在影像表意方面的手法运用。首先,作为纪实影像,该片采用跟拍加采访的方式,形成纪录片《今又〈雷雨〉》的主干段落。大量同期声的采集和运用,将新版《雷雨》诞生过程中主创们的商讨、激荡、排练、纠结等情景记录下来,让观众产生强烈的现场感,也随着情节展开一步步去了解新版《雷雨》的孕育成型,如此也就更能理解创作的不易。

  其次,片中采访手段的运用,形成了多视点的表达。不同人物针对角色和剧作的理解、关于创作理念的矛盾与交锋等,都在采访中形成清晰的传达。而且,该片没有使用旁白解说的手法,画面在抽象意义表达上的短板,恰恰可通过采访来集中呈现。采访和同期声的交替出现,也很好地形成了该片的节奏感。

  第三,片中空镜的运用,也流露出某种诗意。如濮存昕讲述与曹禺见面时,空镜使用了北京人艺的一个长廊,长廊一侧挂满了前辈艺术家们的相片。濮存昕与曹禺先生的相遇相谈,尽管次数不多,恰好是一种时空交汇的缘分,这和长廊纵深通透的意象相互辉映。无独有偶,当讲完了在2021年重排的背景原因之后,画面里出现的是排练厅内全景,墙壁顶端挂着“戏比天大”四个大字,似乎也是为这次新版《雷雨》重排作了某种有力的背书。

  非虚构影像的修辞处理

  尽管是非虚构文本,但《今又〈雷雨〉》的主创依然充分运用影像的修辞手法,让新版剧作背后的苦心孤诣得到充分彰显。

  现代修辞学认为,修辞是通往意义理解的桥梁。片中,反复使用画框分屏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修辞设计。该片将濮存昕年轻时饰演的周萍与现在饰演的周朴园,通过画框分屏方式并置于同一画面内,形成了同一演员、不同角色,同台“飙戏”的场面。除了濮存昕之外,这一版剧中的重要人物之一鲁侍萍的饰演者、北京人艺演员龚丽君,在上一版剧中饰演的是繁漪;而新版的繁漪,又曾是之前饰演四凤的演员白荟。在她们各自的纪实段落中,也使用了这种分屏的处理方式,让观众不禁感叹时光匆匆而珍贵。

  这种慨叹,也从舞台上蔓延到舞台下。作为导演的濮存昕,邀请曾经的演员来饰演剧中不同的角色,在笔者看来,正如纪录片中他所说的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有藏隐的部分”,像是对这个舞台处理神来一笔的注解。在时光流转中,曾经的四凤成长为了繁漪,而曾经的繁漪却变成了鲁侍萍。那些隐藏在人物内心深处的部分,让人在时空境遇的变化中,成长为了自己的对立面。这种隐喻的修辞,通过分屏画面的处理,引导着观众深入思考。

  更为有趣的是,片中除了运用现实影像与历史影像之间的分屏画面,也有大量纪实段落与舞台画面的组接,将历史与当下、现实与艺术融汇在一起,台上是戏,台下也是戏,它们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形成了互文。纪录片让观众在虚幻与现实之间游走,在“正戏”与“戏外戏”间游走,完成对于新版《雷雨》的心领神会,更是与不朽的艺术精神启程同行。

  整体来看,以制片人蔡懿为首的纪录片主创团队充分调用纪实影像的诸多表现手法,凸显了新版《雷雨》创作团队别具一格的匠心。正如纪录片的开场,恰好是雨天,主创们陆续进入排练场。雨天的意象与话剧本身的标题之间形成“双关”,应该也是主创们要重排新版《雷雨》的初心。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录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