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美丽江南,讴歌和谐生态
——《春到大江南》歌词赏评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魏德泮  来源:中国艺术报

  9月,曾于今年3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播出的原创歌曲《春到大江南》登上网易云赏音榜第9名。《春到大江南》是一首表现祖国江南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佳作,展现了人们对江南秀丽景色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的由衷喜爱。

  《春到大江南》由江西省抚州市文联主席谭海斌作词,江西省抚州市音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爱民作曲。据7月18日《抚州文艺》报道,这首歌曲已被列入江西省委宣传部《参评第17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2024年)重点文艺作品创作生产计划》(全省歌曲类共5首入选)。该曲在新华网等中央媒体和100余家省市媒体上展播,至今播出的点击量近3000万次。笔者认为,《春到大江南》歌词创作的成功之处有两点值得学习借鉴。

  写“身之所历,目之所见”

  2016年8月29日,江西省抚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获得江西省正式批复通过,掀开了抚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谭海斌抓住机遇,不辞辛苦,经常下基层观察了解生态保护的情况。歌词中“渔民上了岸”,是源于词作者看到江西第二大河流的抚河沿岸的渔民不再允许下河捕鱼,转而由政府安置在陆地从事庭院经济,种植瓜果蔬菜,并由国家补助禁渔的收入损失。

  歌词“老少两不闲,蘑菇山珍样样味鲜”写的是以前靠伐木砍柴为生的林农,因为封山育林保护了山上的生态,老年人带着小孩进山采蘑菇、摘野菜、挖竹笋,不仅自己吃,还将多余的山货晒干卖钱。如此词句都是词作者躬身体验,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才能如此形象鲜明、朴实自然、字字句句仿佛都在目前。清代思想家王夫之说:“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笔者认为,《春到大江南》歌词跨进了这“铁门限”。

  “言用不言体”,描写成效

  汉乐府《陌上桑》描写罗敷容貌之美,并没有把她身体的各个部位做细致逼真的刻画,而是写出四种人看见罗敷后的反应,写她的容貌之美所产生的效果。这种方法就是所谓“言用不言体”的描写方法。《春到大江南》歌词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来描写江南秀丽的景色和生态和谐之美。比如,写渔民上岸,抚河自然生态得到保护的歌词“河湖浅滩留住鹤雁”——白鹤、大雁被留住了,可以恣意栖息了,优美的生态画卷让人赏心悦目;写渔民上岸后发展的庭院经济的歌词“燕雀罗堂前,庭院瓜果生机盎然”——美好景象摆在眼前,让人一目了然;写封山育林,护山养山后幸福景象的歌词“山民从此笑呀笑开颜”“松竹茶树呦迎风展” ——既写出绿水青山就是生态财富、经济财富,又写出林农在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后的自信和喜悦,守住绿水青山“金饭碗”,增收致富笑开颜,表现他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歌曲《春到大江南》能够深得听众喜爱,除了歌词写得好之外,跟旋律和演唱也分不开。该曲曲调选用江西民歌元素,具有江南风格特征,旋律明亮、欢快、热烈,特别是男女对唱的演唱形式,更使得歌曲具有载歌载舞的动感,便于传唱。

  “生态大路通天边”,美丽中国在眼前。今年8月15日是我国首个全国生态日。歌曲《春到大江南》从一个侧面展现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落到实处所书写的美丽画卷,深情讴歌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不断迈出新的步伐。

  (作者系一级作曲、词作家、文艺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