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乐章
传递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世界声音
栏目:视线
作者:田重 包大为  来源:中国艺术报

奏响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乐章
传递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世界声音

——评王杰新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与西方学者的对话》

  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化研究的国际交流,是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美学》主编王杰及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团队长期从事的一项具有极端重要性的研究工作。2008年,王杰在对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伊格尔顿的访谈中,正式启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世界对话的系统性工程。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王杰及其团队接续访谈了二十多次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本着力求展现访谈原貌和尊重历史文献的原则,王杰将访谈内容以原文形式结集成册,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众多学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真实记录。《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与西方学者的对话》经由外文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在一定意义上展现出了当今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化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和最新动态。

  在当代原创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

  当代原创性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与西方学者的对话》的显著特征,更是王杰及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团队在理论研究中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王杰曾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卷首语》中指出:“为积极应对全球化和新媒介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挑战,我们将积极深化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当代形态研究,借助既有国内外相关成果,以期在信息化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再发展,争取得到新的突破。”例如,研究英国宪章运动时期文学的专家迈克·桑德斯在接受王杰访谈时,就发掘出宪章运动与当代社会以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相似性,通过宪章运动期间工人阶级诗歌创作的繁荣展现出美学与政治的紧密联系。事实上,迈克·桑德斯之所以将英国宪章派诗歌确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因为他判定宪章派诗歌对工业资本主义“进步说”始终保持一种审慎的质疑态度,他认为宪章派诗人提出的诸多概念——例如“星座化”,即使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时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批判意义。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性别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戴维·奥尔德森在接受王杰访谈时,就新自由主义等当下热点问题提出独树一帜的观点。同时,他呼吁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特征,应该对“自由”“体验”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进行重新审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珍妮特·伍尔芙在《文化研究:回到美的现象》中,对当代文化研究中女性主义美学价值、批判理论以及审美分析的展开等问题作出启人深思的回应。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安东尼·西格在题为《马克思:民族音乐学与声像档案》的访谈中,以独特的研究视角揭示出“声像档案”在人类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学术价值。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一门发展着的学说,有必要深入当代美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的具体语境,并努力对其所面临的理论热点和重大现实问题作出有效回应,从而促使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研究的新动态中保持敏锐的问题意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要在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引领中,努力推动美学研究和文艺表达从精英贵族的专属权利向大众的、人民的、普遍的美学发展路径转变,助力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对新时代文学艺术现象的理论剖析和话语总结中开辟出当代原创的理论发展空间。

  在同行对话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

  同行对话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与西方学者的对话》的基本范式,更是王杰及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团队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在全球化时代,美学问题和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及其复杂性被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历史语境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只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才有可能在对具体的史料和现实问题的深入中催生出与时俱进的革命性理论。在这种意义上,同行之间积极开展对话的意识就显得极为重要,没有对话,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就如同一座孤立的小岛,无法获得自己的当代性和方法论的创新。为此,王杰在其新编《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与西方学者的对话》中,主动寻求对话,在广泛汲取同行专家的智识和意见中探索马克思主义美学。英国当代著名画家约翰·鲍德温在接受王杰访谈时,结合其个人艺术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其艺术观的塑造,试图阐明现代艺术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戴维·奥尔德森在题为《从性别研究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访谈中,指出其性别研究是在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框架内展开的,尽管在观念以及方法上均已产生戏剧性变化,但在本质意义上其理论研究的总体视阈仍然是马尔库塞经由表现性原则所实现的人的解放的范畴。国际美学协会原主席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在接受王杰等人访谈时,对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利奥塔、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诺和彼得·柏格尔的主要美学观展开论述,对未来主义、俄罗斯结构主义、超现实主义、法国环境主义运动等世界美学的几次革命进行了系统性阐释,并专门指出大众文化思潮事实上与美学革命并无多大关联。总而言之,学术访谈不同于学术论文、专著的坚硬、刻板、距离感,而是以一种口语化的、活泼生动的、零距离的现场感将读者与被访的专家学者联结在一起。王杰及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团队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核心主题,兼顾东西美学和美学史研究,通过对国际一流的美学同行追踪与访谈,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论研究和美学学科的发展提供大量前沿的专业信息。

  在全球视野中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

  全球视野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与批评:与西方学者的对话》的宏阔架构,更是王杰及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团队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体系的理论传统。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既要立足本土性、民族性、地区性,开展具有独特地方审美经验的审美人类学研究,也要培养宏阔的世界眼光,在全球范围内同世界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进行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的合作交流。因此,在真实的世界史与全球史语境中,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理论焦点不仅要聚焦于传统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重镇,也要积极关注拉美、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审美现代性和文化研究中所作出的新探索。斯洛文尼亚科学与哲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教授阿列西·艾尔雅维奇在题为《艺术、政治与美学的革命》的访谈中,同王杰一起对“美学的革命的概念和发展轨迹、先锋艺术的含义、艺术与政治的关系、先锋艺术和美学的革命在中国的情形”等问题深入地交换了意见。美国莱斯大学赵廷箴与怀芳亚洲学研究中心主任、历史系教授汤尼·白露,在《20世纪中国的妇女、女性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访谈中同王杰探讨了中国的女性主义、左翼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与未来的关键性话题。她在论证几代理论家和国际思潮进行辩驳的过程中,阐释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所聚焦的性别平等。切斯特大学校长、教授缇姆·惠勒在《心理学美学、文化传统与审美教育》的学术访谈中,就其自身的教育背景、艺术形式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英国的心理学美学传统以及审美教育在当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话题作出具有独到见解的回应。总而言之,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化研究要以豁达的胸襟、革新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守正创新,要在社会关系和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剖析既定的文艺现象,要努力在文艺理论和审美活动的理论解剖中通达社会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可能性路径。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要保持积极的、建设性的学术态度参与国际社会共同文化的创造与发展,要充分汲取世界各国美学前沿成果的有益养分,建构一种“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大美学格局。

  (作者田重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包大为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