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来源:中国艺术报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王健儿(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0年夏天,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勉励大家继续讲好关于理想信念的故事,并对全国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提出殷切的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以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的事迹为例,鼓励青年学子树立追寻真理的目标,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为青年党员指明前行的方向。我们学习了这封信,深有感触。

  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致力于通过电影艺术,向更多人讲述“追寻真理是革命事业的灵魂”这个道理:《望道》所表现的人类精神与伟大事业的完美融合,不仅体现在陈望道先生身上,也延伸到那些有理想的普通人身上——《望道》中的群像故事起到了很好的辅助和衬托的作用,这使得陈望道先生的形象更加鲜活。通过情感的延伸,我们力求使《望道》成为一部思想上有意义、艺术上有价值,同时能让普通观众感动的主旋律作品。

  电影除了表现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还展示了《共产党宣言》在学生中的深远影响,展现了上海解放和新中国成立的恢宏历史。拥有73年历史的上影,拍摄过很多部主旋律影片。在新时代,我们将继续探索如何拍好新主流影片,“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对我们来讲是重要的精神支撑。主旋律影片在新时代应当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要求、价值追求。

  除了《望道》,我们近年来还出品了电影佳作《1921》《爱情神话》,以及今年的大热动画《中国奇谭》,与王家卫导演合作的电视剧《繁花》也将在不久后与观众见面。作为一家73年的老牌企业,我们努力地走近年轻人,希望我们拍出来的作品受年轻人喜爱,同时也能够覆盖到不同的年龄段。

  在《望道》这部影片中,我们充分考虑了年轻观众的感受:年轻观众爱不爱看,看了之后有没有被感动,有没有冲动,是否愿意跟陈望道先生做一些精神上的对话?根据这样的创作初衷,从侯咏导演、邵丹老师,到刘烨、胡军、文咏珊和奚美娟老师,再到剧组中的一批年轻人,大家都很投入。比如刘烨,表演雨里的戏时,在水中淋着,几场戏下来就感冒了,但他仍然坚持表演。可以说,《望道》的主演们,在戏里戏外都支撑起了自己的角色。我们也希望当代年轻观众向当年那些年轻人学习,勇于追求理想。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同时也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印刷出版地,在上海出品电影《望道》,是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深情回眸,是上海电影人赓续红色血脉和上海城市文脉的情怀与担当。这部影片既是致敬之作,也是青春之作。我们想让年轻人看完之后有所启发,和一百年前以陈望道先生为代表的青年产生共鸣感。我们要铭记陈望道先生对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希望这部电影可以感动更多人。

 

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

徐春萍(上影集团副总裁、《望道》监制)

  我们在剧本创作阶段花费了很多时间,就是要解决如何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在历史的缝隙中搭建戏剧逻辑,在有限的空间里挥舞艺术的长袖。

  主创们在大量历史资料中寻找、构思,最终理出三条清晰的线索——一条是党史线,陈望道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者之一;一条是教育线,陈望道是中国高校新闻系的创立者,“复旦新闻系、天下记者家”说的就是这段历史,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陈望道在复旦大学重庆北碚时期创建了国内第一个新闻系以及第一个新闻教育实践基地“新闻馆”;还有一条是情感线,他与妻子蔡慕晖相识相恋、伉俪情深。

  普通观众可能并不十分熟悉,作为学者的陈望道先生非常博学,从1952年直到1977年,他担任复旦大学校长,对复旦影响深远。与此同时他还潜心钻研语言学、修辞学、新闻学、美学、教育学,完成《作文法讲义》《美学概论》《因明学》《文法简论》等系列著作,他早年完成的《修辞学发凡》填补了国内修辞学研究领域的空白,是一本奠基之作。1960年《辞海》的修订,他还担任了总主编。这样一位学者型的教育家,曾经给复旦新闻系写下四个字的系训——好学力行。他认为学生们应该学以致用,用自己的行动参与到改变中国命运的实践中去。在他的感召和影响下,他的许多学生“追望大道”,成为进步人士,其中就包括共青团中央的早期领导人俞秀松和施存统。

  剧本是一剧之本。项目组数次将剧本推翻重来,前后改了几十稿之多。在上海永福路52号上影厂5楼的会议室,核心团队一起从早到晚,每天十几个小时,持续讨论修改打磨剧本,倾心竭力。

  我们希望电影《望道》表达的“唯信仰与热爱不可辜负”的这份信念感,与今天的观众达成一种跨越百年的情感共振。

  主创团队用心、用情,我特别感动,上影也非常荣幸能够请到这支专业的创作团队,奉献了这样一部用心用情用功之作。接下来我们会让这部影片走进更多高校,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