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二)
  来源:中国艺术报

给当代青年人深入的思考

闫少非(中国影协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

  时代在改变、形势在改变,但是每个时代对青年人的要求都没有变,青年人勇于拼搏制胜的真理没有变。像《望道》这样的影视作品,仍然不够多,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作品向当代青年人传达这样一种主题——青年人应该肩负起来的使命、责任和荣誉究竟是什么。

  “五四”时期的青年通过勇敢追求、寻找真理,为我们积贫积弱的民族找到了马克思主义,后来成立中国共产党,一直走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走到今天。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中国人民昂首阔步走在民族复兴第二个百年征程的道路上,我们面临严峻复杂的形势和任务、困难和挑战,广大青年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和状态投入这样的伟大洪流?这部影片带给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以深入的思考,《望道》中展现了那代青年人交出了怎样的答卷,新时代的青年人应该怎么做?他们应该为这个时代留下什么样的印记?

  《望道》故事历史脉络很清晰,结构非常紧凑和完整。镜头语言生动扎实,充满着冲击力、感染力和力量感。同时,影片演员的表演也很饱满,陈望道既是一个勇于追求真理、执着信念的追光者,同时也是很有成就的学者、教育家,所以他应该有书生的气质、学者的气质,同时又是一个青年革命者,这两点刘烨塑造得比较成功。

  我希望《望道》能够进校园,让更多年轻学子看到这部优秀影片,希望它在跟年轻人互动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对“传承与辐射”的诠释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所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以个体叙事来拓展对主流价值观的诠释,是《望道》进行“新主流”创新的主要呈现。表现革命者追求真理、坚守信仰进而呈现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是“新主流电影”在主题层面的重要诠释,本片也是延续了这一主题表达,在“传承与辐射”方面进行拓展。

  首先,《望道》艺术性呈现了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前后经历及其影响,以此来显现出这一独特个体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所产生的启示与传承意义。片中重点表现了《共产党宣言》翻译的过程,而最终确定陈望道来翻译这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的纲领之作,则体现出了历史的选择。在翻译的过程中,穿插了“真理的味道”等众多具体情节,力图以较为纯粹的个体叙事来凸显翻译《共产党宣言》这项伟大工程的真正意义,让中国革命者能够望见真理之道、望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成功之道。

  在致力于塑造陈望道这一个体的同时,《望道》也借助于众多的其他个体塑造及他们的信仰分化来呈现出“传承与辐射”的主题。他们各自的命运和归属能够让后来者各望其道,更好地选择信仰之道,寻求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

  《望道》以对“传承和辐射”的诠释拓展了对主流价值观的表达,这种拓展在其电影语言的使用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这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较多的隐喻性画面来增强对主题的阐释,其中最突出的是影片中的雨景表现。片中出现了十多次下雨的场景,但凡重要的戏,其背景均是雨景。雨景在影片中营造压抑的气氛,凸显革命形势的艰辛与苦难,如表现“四·一二”政变中杨阿龙等人牺牲时的大雨等。其次,影片的色调设定是从偏冷的、晦暗的调子开始,逐渐进入光线明亮、色彩鲜艳的调子,象征着中国革命从艰难到胜利的过程。此外,片中有比较多的路与脚的特写镜头,无论是路还是脚,都预示着行进和方向。

 

重要的当代及未来影像价值

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主编)

  影片用电影艺术形式,让观众重回历史现场,把《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诞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翻译者陈望道这个人物搬上了银幕,无论是从电影本身还是媒介发展的角度来看,《望道》都具有重要的当代及未来影像价值。

  影片主要是通过几个层次人物关系的发展,如爱情关系、师生关系、同仁关系以及与普通民众的关系,来塑造陈望道电影艺术形象。

  在这几层关系中,爱情关系是温暖而动人的,特别是陈望道与蔡慕晖集会后晚间散步的那场戏,让观众看到了陈望道作为普通人内心温情的一面,这场“爱的散步”非常动人。影片中的师生关系是温暖的,又充满青春和精神力量,展现了陈望道作为青年人精神导师睿智、坚强甚至固执的一面,以及他是非分明的性格。同仁关系则是复杂的,是对复杂历史进程中人物复杂性的一种揭示。有的同仁因为共同信念,一直同他并肩走了下去。有的则分道扬镳成为敌人,也有的因为有矛盾而分手,但最终还是友人——探望陈独秀这一笔写得非常动人和勇敢,表现出影片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陈望道与普通民众,特别是与工友的这层关系,则表现了他作为一名革命先驱身上所具有的善良、关爱和智慧,以及对革命的未来充满希望的情怀。

  影片在影像表达上,用独特的电影化手法,对那个时代的黑暗氛围、革命者的努力与奋斗、普通民众的勇敢与牺牲,特别是革命导师与青年追随者的精神世界,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揭示,让今天的我们走进银幕的历史之中,为那些革命者、先进青年人和普通民众的勇敢与牺牲深深感动。

  这种电影化手法,最突出表现在不断出现的雨和大量长焦镜头下的特写使用。雨、大雨,以及不断出现在雨和大雨中的人物,在长焦镜头的使用下,人物从环境中突显出来,进而人物也从那个时代中突显出来。他们的勇敢、他们的悲壮、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这样一种影像表达中,传递出电影艺术特有的动人力量。

 

“新主流电影”青春化的重要创新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望道》的成功对中国的传记片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电影《望道》取名自陈望道,陈望道先生当年在风雨如晦的旧中国翻译《共产党宣言》、为国家民族守望大道的故事是影片的重要篇章。但影片不是为一个人立传,而是秉持严谨、严肃的学术态度,以史为纲,成功塑造了一群追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革命者。《望道》拓新了体裁,融汇了重大革命题材电影与人物传记片的特质,实现了主题的延展。

  《望道》是一部非常诗意化的电影,它不是以戏剧性冲突取胜,也没有一个从头贯到尾的戏剧化冲突的原动力,而是以陈望道先生几个人生阶段展开,围绕着他跟别人的关系,如他跟妻子、跟学生、跟杨阿龙那样的普通老百姓、跟同事的关系等等,在重重关系串联当中,在一种顺时针的历史延续的线索当中,把这个人物树立起来了。从影像上,下雨、雨伞,包括“五四”青年的学生装,构图所表达出来的诗情画意,使得影片整体既像一首影像的抒情诗,又有历史感。

  《望道》是主流电影的青春化表现,在主流电影、重大题材的青春化方面,作出了它的独有贡献,呈现出青春群像。

  《望道》是部“留得下”“传得开”的作品。如同片中那粒火种最终化成漫天遍野的赤色海洋,期待影片能够走进更多校园,更多年轻学子将在“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精神鼓舞下,共同品味真理之甜、接续奋斗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