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为新时代人物塑像”进入公共空间
栏目:两会声音
作者:吴为山  来源:中国艺术报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新时代涌现出众多的劳动模范、时代楷模、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他们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劳模一样,是构成中国精神的时代坐标。

  新时代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画笔和塑刀为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立像,反映时代风采,弘扬时代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例如以中国美术馆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积极开展“为新时代人物塑像”活动,邀请中青年艺术家用艺术的方式塑造英雄劳模,刻画他们脸上人生奋斗的道道痕迹,也记录他们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事业的奉献,熔铸了一尊尊讲述中国故事的精神丰碑。这些艺术家自觉践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用雕塑这种十指连心的艺术方式表达对新时代人物的崇敬,他们在塑造先进形象的同时,也在实现着人生与艺术理想的升华。

  为更好地弘扬新时代人物精神,这些塑像应走出室内展厅,进入公共空间,让更多民众接触和了解、学习与崇敬。因此,有必要加强实施“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并让其进入公共空间。

  展示创作过程。活动可“开放”创作过程,结合每年的学习雷锋日、“五一”、“七一”、“八一”、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给那些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塑像,并邀请中小学生、党员干部、群众、新闻记者、英雄劳模的亲友等各行各业人士前来观摩。通过用一块块泥巴塑造广为人知的先进人物的形式,让观众体验一件艺术品的诞生。同时,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扩大受众。这一活动,既是欣赏艺术作品诞生的过程,也是英模人物精神面貌的呈现过程,更是以美化育大众的过程,丰富观者的体验。观众通过观看雕塑家创作和与雕塑家的交流互动,将自身的认知通过艺术再加工提升到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拓展活动形式。一是以巡展的形式走进社区,充分利用基层文化教育场所和有条件的非专业文化机构进行巡展,深入社区、街道、学校,真正走进百姓身边,使人民群众可以随时受到艺术感染,并为先进人物的精神所感召,进而将一件件雕塑作品和被塑者背后的感人故事传颂下去,走进人们心中。如《雷锋》铜像走进北京王府井大街、走进河南郑州社区、走进延安鲁艺文化中心雕塑广场、走进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体育中心。二是推进塑像进校园,在条件具备的小学、中学、大学以及专业院校设立“为新时代人物塑像”作品陈列。如《铁人王进喜》铜像立于石油大学,“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巡展走进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等,也可在校图书馆陈列文艺、科学领域的“新时代人物”塑像。三是积极把作品送到各地,送到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送到英雄的家乡,让更大范围的人民群众通过塑像感受到新时代人物的感人事迹、伟大精神。如2019年8月,中国美术馆“为新时代人物塑像”活动将雕塑作品——守岛英雄王继才像“送”回他坚守了32年的岗位……美育的渠道由此得到了拓展,也使先进人物爱国、敬业的精神广为传扬。

  全力培养专业人才。培养来自国内高校、研究院、创作单位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新时代人物塑像。如邀请“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雕塑专题班”的雕塑家为焦裕禄、王继才、黄文秀、陈红军等优秀党员、时代楷模、优秀教师塑像。雕塑家们需要全面了解英雄人物背后的故事,这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激励他们用最真挚的情感塑造英雄人物,同时,“为新时代人物塑像”活动也培养青年雕塑家自觉地为人民、为时代塑像。

  (吴为山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