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妈妈!》人物的解析
作者:孔桂英 黄群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影《妈妈!》由杨荔钠导演、尹露监制,吴彦姝、奚美娟主演,讲述了85岁老母亲蒋玉芝照顾65岁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女儿冯济真的亲情故事。导演在片名“妈妈”后面加上感叹号将名字变成厚重的情感词语,赋予了“妈妈”更多更丰富的情感和力量。导演敏锐地抓住了少见的阿尔茨海默病题材,从女性视角切入,细腻地刻画了这对鲜活的退休高知母女形象,影片渗透着创作者对生命痛、爱、苦、离、别的深沉体验,表现出她们对这种病症现实之痛的关注。

  影片开始时,女儿冯济真认真地照顾母亲蒋玉芝,她们都是高知分子,儒雅知性,但生活寡淡,关系略有疏远和沉闷。冯济真有个一直未能打开的心结,就是她认为当年是自己没把爸爸请进屋而导致爸爸去世,她终日寝食难安。母女俩共同怀念的亲人就是逝去的爸爸,冯济真通过做义工、整理爸爸的日记找到晚年生活的精神支柱,她们彼此表达爱意的打响指的手势是联结家庭亲情的纽带。

  突如其来的阿尔茨海默病使母女生活发生巨大的改变,原本瘦小、受女儿照顾的蒋玉芝为照顾女儿不得不重新迎接生活的挑战,给女儿带去对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影片精准地演绎了冯济真患病从轻到重的发展历程,如从出现记忆模糊、幻觉、迷失、妄想、暴躁、暴力、失语、失认等的生存状态,以及母亲从心里坚定地接受现实到振作、焦灼、无奈、无助和身体上的折磨,都揭示了人生的苦难与人性的幽暗。随着冯济真病情加重,年迈的妈妈只能承担起照料女儿的重任。母女身份发生互换,母亲从弱到强,从被照顾的长辈重回照顾晚辈的角色。蒋玉芝无疑是清醒的,一位不因年老而向困难低头的坚强的妈妈,用一股强大而温暖的力量去迎接困难,如她在女儿内急时为女儿砸窗爬窗开门,在女儿尿失禁难为情时拥抱女儿给予安慰,女儿狂奔时紧随其后确保女儿的安全,女儿在雨中放纵时为女儿撑伞免遭雨淋,女儿翻箱倒柜时为女儿收拾残局进行疏导等等。

  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里,缺失爸爸的家庭是阴阳失调的。电影《妈妈!》里的爸爸这一角色虽然缺失,却一直以冯济真的幻觉形式出现且贯穿全片。影片实际上有明、暗两条线。明线即观众直接看到的女儿痴呆母亲陪助,退化与重生、破坏与再建、伤害与保护、折腾与包容,雨中漫舞与海边相拥,两人相互成就,展现母女的深情羁绊。影片暗线则没有直接点破,但按时间推算应该是“文革”十年伤痛历史对一代人阴魂不散的折磨与残害,这条不落一字的暗线才是影片真正震撼的地方。冯爸爸可能因考古历史被清算而自杀,死前因女儿没开门没能进到自己家中,这也造成冯济真一辈子的自责、内疚和伤害。也许冯济真也曾偷窃过,所以她放走了小偷(周夏)。冯济真在公交车上被群众围观斥责,受冤枉也不敢说,折射出“文革”历史造成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清苦悲命。爸爸这一角色对冯济真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幻觉中的爸爸是释怀的、解脱的,也是和解的,成为冯济真精神中的一种执念。冯济真对爸爸充满敬意和爱意。影片中的水有预警作用,每次出现水,冯济真就会发病。水对冯济真而言就像一道门坎,跨过去就能见到被暖色光芒笼罩的爸爸。患阿尔茨海默病后,冯济真总觉得自己活得不自然、不舒服,负有愧罪感。误使爸爸去世的阴影让她精神备受折磨,当冯济真带着她六十多年的经历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时候,她身上对爸爸负罪的那种忧伤,那种内涵的苦涩,即便是她在患病后记忆在衰退、理智在丧失,观众依然能感受到时间在一个人心灵上留下的伤痕。最后一次,母女在山洞里与“爸爸”团圆了,面对着和煦温暖的金光,一家人牵着手充满着笑脸走向希望,暗示着冯济真的心灵在爸爸那里得到了救治。

  给冯济真看病的医生也有叙事功能,对冯济真病程的发展具有提示作用。他既是母女俩的老朋友又是冯济真的老同学,他觉得自己对冯济真是有责任的,所以对冯济真给予己所能及的帮助。当考古日记书稿出版的时候,他递给冯济真书的时候才会说“我是你的老朋友,所以你要好好吃药”。

  周夏是个“失足女”,但在影片中起双向救赎的功效。她与冯济真第一次交集是在公交车上的扒窃,这是冯济真第一次发病。第二次是周夏和同伙进入冯济真家里行窃事件,冯济真又发病。后来,警察带周夏来指认现场,冯济真也许是心怀善念,也许是认为自己年轻时犯的错已经没法悔改,但周夏现在是有机会挽回的,冯济真保释了周夏。冯济真一生背负沉重的心理包袱,自我封闭,郁郁寡欢,无婚无子,三餐简食,靠做义工、修改父亲日记和照料母亲“自虐式”地惩罚度日,周夏的出现给冯济真带来救赎的希望。在餐厅,冯济真全程失魂般地看着周夏吃完所有东西,如同看到梦幻中可以替代自己还债的人。她递给周夏一沓钱,没说一句话,周夏有些许小得意,但似乎读懂了冯济真心中的期许,坦然受之。三年后,改过自新的周夏笑嘻嘻地带着没有父亲的女儿来到冯家与母女团聚,冯济真却已经不认识周夏,她们依旧没有对白。也许周夏正经历着与冯济真年轻时经历的不圆满,也许周夏真的是眷顾冯济真曾经对自己的信任与期许,周夏笑容满面且并不惧怕阿尔茨海默病。她带着年轻女性的活力打理冯家,给这个家庭带来一丝青春生气。这才有了其间她对冯济真说的那句: “也许是我成全了你呢”。这话如同冯济真因患病重新激发母亲承担责任一样,周夏年轻的叛逆行为给冯济真提供了自我救赎的机会,冯济真施予周夏爱与温暖,为自己克服年轻时犯的错提供情感的支持,她成全了自己,也让周夏改写了自己的未来。

  虽然是阿尔茨海默病题材,但影片并未过多地渲染妈妈作为照顾者的艰辛,而是重在展示女性进入人生黄昏时段如何生活得更积极、更有价值。影片最后,母女俩在海边紧握对方的双手,蕴意两人无法割舍的深刻亲情,她们相互争吵、扶持、依存、深爱,一路走来令人动容,这样的相守是值得珍惜的人间亲情,平凡而又伟大。“每个妈妈都是母狼,保护幼崽是天性”,这句台词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片中的妈妈尽管满头白发、步履蹒跚,但一直都满溢着伟大又平凡的悉心与忍耐。波涛汹涌的大海对母女来说是精神家园,既像人生的浪潮,又有母爱的力量,更是能接纳世间、愿意拥抱她的自然生灵。海边的轮椅暗示母女的现实处境,病重的女儿已经完全依靠妈妈,妈妈伸出的双手为女儿提供倚靠。妈妈掌心的温度坚定了女儿向前的决心,这既是影片对现实伤痛的浪漫回应,也表达了对老年女性生活的特殊关切。影片最后的彩蛋,导演也用纪实手法拍摄了多位不同年龄层次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让观众真实地看到患者的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与影片中的冯济真相互映衬,使影片中的母女故事与现实患者家庭融入很强的联结感。

  (孔桂英系梧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黄群系梧州学院文传学院教授。本文系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江流域民间文献研究中心研究成果;2017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壮傣民族地名比较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