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文化中的诗意呈现
——总台兔年春晚舞蹈节目观察
栏目:探索
作者:张延杰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不出意料,在“国潮”文化持续流行的背景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兔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蹈节目如《碇步桥》《满庭芳·国色》和《锦绣》,就像此前的《唐宫夜宴》和《只此青绿》一样再次实现“霸屏”,登上“热搜”。由此,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舞蹈艺术在Z世代“国潮”文化消费的大势下,在短视频平台视觉传播的加持中,不断“破圈”和跨界,成为40年春晚历史上新的顶流。那么, 2023年总台兔年春晚的舞蹈节目具有怎样的艺术与文化特质?又如何在众多精彩节目中再度成为观众热议和追捧的焦点?在笔者看来,正是这些舞蹈节目散发的诗意品质,成功激发出观众共鸣与共情的审美体验。

  所谓诗意,即无关推理和说教,只诉诸直觉和感官并直抵心灵。在以视觉传播为主要途径的“国潮”大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藏的诗意总能在作品呈现的第一刻激活每个中国人身体里的文化基因。那么,总台兔年春晚舞蹈节目的诗意又是如何在第一时间吸引屏幕前的观众呢?首先,在整体视觉设计上充分彰显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的强大优势。在VR、AR、XR以及360度自由视角拍摄等技术的助力下,舞者的身体表演与晚会的舞台空间和镜头运用及切换的荧屏呈现融为一体。如此,舞蹈本体的动作语言、舞美设计的视觉语言以及电视摄像的镜头语言共同构建了作为整体艺术形式的综艺舞蹈作品,这三方面语言互相映照,缺一不可。例如《碇步桥》中,缓缓水波一般简约静谧的天蓝色背景,与群舞舞者的服装颜色和谐统一;安静空灵的音乐融入人声“飒飒”仿佛水花飞溅,与群舞演员整齐划一的戏水动作相互映衬;斜排一字型群舞队形在俯视视角的全景镜头下,形成透视纵深的悠远画面,让人仿佛已经置身江南的山水风韵之中。这部作品的舞美视觉效果与舞蹈作品本身完全融为一体,镜头全景与特写的切换也与舞者的表情、动作相得益彰,没有哪个部分喧宾夺主,也没有哪个部分可有可无,所有元素都服务于作品的整体呈现。由舞蹈艺术演绎的柔美江南就这样在电视荧屏中完整展现出来,抽象写意又富于诗情。

  除了整体视觉设计,本届总台春晚舞蹈节目的诗意还体现在跨媒介的创作方式。近年“国潮”综艺舞蹈的跨媒介创作已成公认的流量密码之一。像《唐宫夜宴》《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之《锦绣》这样将考古文物陶俑雕塑和传世经典名画转化为舞蹈身体表达的创作方式,都充分体现了“两创”文艺方针指导下的艺术发展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从出土文物或传世名作的雕塑、绘画到舞台上的舞蹈作品,这种跨媒介创作路径的成功关键还在于创作者准确捕捉到不同媒介之间共通的隽永诗意。这种共通的诗意为创作者的跨媒介尝试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和保障。如《满庭芳·国色》虽被定位为创意交互视觉节目,但其核心部分是5位演员以中国古典舞的动作语汇演绎五种传统颜色。在这里,编导要实现的媒介跨越并不是具体的出土文物或传世画作,而是抽象的中国传统色彩。但在传统五色“青、赤、黄、白、黑”的背后是古人观察到的山川日月、草木鱼虫,是“清晨天光中的东方既白”,是“雨过天青处清雅的蓝”。可见,抽象的传统色彩透露出的其实是中国人朴素浪漫、诗意盎然的自然观和生活观。以如此延伸的诠释为基础,编导便以同样富于诗意的中国古典舞语汇及古典舞作品五个常见道具,即水袖、折扇、纸伞、翎子和长剑,将“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这5种传统色彩的风流韵致尽数展露出来。加之该作品在视觉设计上运用AR、CG特效以及AI图像生成等技术,使舞者的动作韵律与背景色彩的泼洒、飞溅、晕染等动态展现进行实时互动,进而造就了诗画合一、气韵生动的全新创意视觉作品。对于电视荧屏前的观众而言,也许并不会过多关注这样的作品到底是舞蹈、绘画还是影像这些关乎艺术门类本体属性的问题。观众感受到的是在音乐、色彩、舞姿、服装和道具背后共通的,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诗意和文化情怀。这诗意和情怀既典雅婉约,又豪迈磅礴,在“国潮”大势下,更多年轻观众体验到富于传统文化元素的作品可以如此个性十足、洒脱不羁。

  整体视觉设计和跨媒介创作之外,本届总台春晚舞蹈还在审美意象塑造方面将直击心灵的诗意表达淋漓尽致地凸显出来。《锦绣》原本是舞剧《五星出东方》中担负叙事功能的舞段,但在春晚舞台上,这段舞蹈已被构建为一部独立作品。在万千丝线交织的深蓝星空下,身着汉代风格服装的舞者缓步起舞,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随之呈现在舞台背景之中。这段舞蹈从演员的妆容和裙裾,到舞台背景中的织锦护臂与汉代宫阙,都可以看出编导力图展现的不仅是汉代宫廷丽人的宴饮乐舞,更多的是古拙庄严的汉代气势与大国风范。事实上,虽有丰富的汉画像砖石和汉代陶俑的出土文物,但汉代舞蹈的真实样貌因缺乏直接动态资料而无法进行确切考证。但正因为遗存资料的不足才为编导提供了广阔的历史想象空间。《锦绣》中充满顿挫的动作质感,与业内熟悉的流畅回转的汉唐古典舞语汇虽有不同,却在历史留白处塑造出久远沧桑与大气磅礴的舞台意象。这样的意象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已无需文字解释和说明,并已超越表层的赏心悦目而直接抵达内心蕴含的怀古之情与豪迈之意。可见,以考古文物为素材的舞蹈作品创作,其主旨除了让文物“活”起来,更要从艺术本体立场出发,让观众在充满直觉诗意的审美意象中激发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不可否认,本届总台央视春晚舞蹈节目,因其传统文化元素的诗意表达契合当下“国潮”文化盛行的大趋势而不断获得关注和欣赏。作为国内综艺晚会的“领头羊”,总台春晚的舞蹈创作也可继续拓展“国潮”文化的边界,在语言形式和主题内容方面更加多元丰富,吸收更多民间舞蹈和民俗活动素材。例如今年春节火爆“出圈”的潮汕英歌舞,其铿锵有力、豪情冲云的气势让很多非潮汕地区的观众都感到激动不已、跃跃欲试。这种来自直接身体动觉的审美体验,相信会引发更多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共鸣与共情,进而不断提升“国潮”文化的精神内涵。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副主编、北京舞蹈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