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山“戏曲进校园”开拓美育新天地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院团为上海市金山区戏曲教学传承实践基地授牌

  金山被誉为上海城市之根,这里是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中国故事之乡和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今,这里的“小梅花”“小白玉兰”在丰厚的校园戏曲土壤中呈现出花繁叶茂之态。

  “就全国范围而言,一个区教育局以这样的方式和措施形成本地区在高、初、小、幼四个教育层面上的戏曲进校园的广泛普及覆盖,是一件有独创性的范例。这是戏曲进校园的一种‘金山现象’。”中国戏曲导演学会副会长、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导师、金山区“戏曲进校园”总顾问郭宇说。

  从国家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到“琴棋书画”区域教育品牌,再到建立艺术教育实验区,上海市金山区一步步打造出“一方水土、一代名师、一脉相承、一片天地”的金山美育教育模式,并逐步形成“戏曲进校园”区域推进的金山模式。

  自2017年4月起,5年多来,全区50所校(园)与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等10余家戏曲专业院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每周有60多位戏曲专家名角深入到基层学校,口传身授。这期间,金山区获得中国剧协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承办权的3年授权,这是中国剧协将全国赛事的承办权交到教育系统的成功尝试。

  “让每一个农村孩子都受到艺术的熏陶”“让戏曲人人可学”“用美育建构青少年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 ……秉承这些信念,梨园之花开遍金山区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每年有5万多名金山学生免费走进剧场,“梨园新蕾”在全国级、市级、区级、镇级、校级的各类活动及赛事中亮相。

  近日,在华东师范大学第三附属中学举行的“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金山区“戏曲进校园”五周年座谈会上,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副主任薛金岭,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倪闽景,上海市金山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金正斌,上海市剧协副主席、秘书长顾坚核,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主席、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参事毛时安,上海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惠柱,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朱恒夫等领导、教育专家与来自10家专业院团的戏曲界人士及上海市金山区部分校(园)长以线上线下的方式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戏曲进校园”的“金山现象”。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顾宏伟主持座谈会,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郑瑛作主旨发言。中国剧协名誉主席、上海剧协名誉主席、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发来贺信。

  倪闽景指出,金山区“戏曲进校园”项目主要有五点创新——观点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成效创新。比如,优化了“进校园”与“出校园”双向联动模式;结合“戏曲进校园五+”的概念,借助科技、IP、动漫、教育和互联网手段,为戏曲知识的传播注入新的内容和方式。金正斌认为,金山区探索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已逐步形成“戏曲进校园”的“金山特色”。毛时安认为,戏曲是人类文化的艺术瑰宝,是中华文化精粹的集中体现,金山区“戏曲进校园”是一项战略性举措,让孩子们扎根在文化的土壤中。孙惠柱用“发现新大陆式的快乐”表示对金山区“戏曲进校园”工作的高度肯定,并结合自身经历深入分析了普及中小学戏曲教育的难点。朱恒夫从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恰当地“表现”自己、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记忆力、提高艺术素养等方面,阐述中小学生进行戏曲教育的重要性。张家港市文联副主席、张家港市锡剧艺术中心主任、锡剧表演艺术家董红讲述了院团与金山校园的故事,她深信“‘戏曲进校园’——她虽然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却能点亮一片星空;虽然是一片绿叶,却能点缀整个春天”。

  座谈会上,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与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闻广艺术团5家院团进行续签;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木偶剧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淮剧团、上海民族乐团、上海独角戏艺术传承中心7家院团将新加盟,为全区学生提供更多丰富的资源。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把‘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中小学的戏曲普及工作正是发展文化自信的一个强有力的基石。”正如尚长荣所期待的那样,金山区将构建更科学、更系统的“戏曲进校园”教育体系。“我们相信,在不懈努力下,戏曲传承有人、学子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必将到来。”郑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