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区域推进的金山模式
栏目:聚焦
作者:郑瑛  来源:中国艺术报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 ,这为传承中华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在2011年,上海市金山中学就面向新疆班同学开办京剧学习班,一直延续至今;2016年,上海越剧院首次在上海市张堰中学设立“越剧教学传承实践基地”。在两校有益探索的基础上,金山区于2017年在全市率先颁发了《关于金山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意见》,将“戏曲进校园”作为区综合教育改革、国家艺术教育实验区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在全区学校全面普及传统戏曲文化,逐步形成“戏曲进校园”区域推进的金山模式。

  经过5年的实践,金山区“戏曲进校园”形成了有经费扶持、制度保障、师资支持、活动实践的区域戏曲传承与发展的长效机制,项目荣获2021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金山区成为中国剧协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的主办地,这是中国剧协将全国赛事承办权交到教育系统的首次尝试;央视戏曲频道、央视新闻、《文汇报》等多家媒体对金山区“戏曲进校园”项目开展情况进行报道;四川、江苏、浙江等地相关部门前来观摩和学习,为各地提供了戏曲教育的经验。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介绍“戏曲进校园”区域推进的金山模式。

  主要经验

  一套机制,整体推进。2017年4月,颁发了《关于金山区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实施意见》,为金山区各校(园)开展“戏曲进校园”工作给予了政策保障。成立“戏曲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区教育局——活动中心——学校(园)三级管理机制,重点围绕课程建设与管理、师资队伍和活动保障机制等,及时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每年召开专题工作推进会,整体部署“戏曲进校园”工作。2019年1月,出台了《金山区“戏曲进校园”优秀校〈园〉考核实施方案和细则》,突出示范性和导向性,注重普及化和常态化。引导各试点校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取得实效。

  两支队伍,保障教学。“戏曲进校园”工作推进中一个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专业师资,金山区紧密对接专业院团,就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师资经费标准等共同商议并签署合作协议。先后与上海京剧院、上海越剧院、苏州市评弹团等12家长三角戏曲专业院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60多位专业教师进入学校,每学期为2000多名学生开展每周2小时的“口传身授”。金山区在“戏曲进校园”区域推进过程中注重培训自身师资。开展戏曲文化通识培训、戏曲实训、观摩赏析与学习排练经典戏曲剧目等,提升了本区教师的戏曲基础知识,同时挖掘了教师的戏曲潜力,提高了教师的戏曲教学水平。

  三大基地,实现联动。为加强区域师资培训,我们借助高校、名师的优质资源,成立了“郭宇艺术名师工作室”“李佩红戏曲艺术推广基地”,通过名师引领,扎实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培训。与上海剧协合作共建上海少儿戏剧“小白玉兰”人才培养基地,通过学生戏剧夏(冬)令营、中华优秀戏剧讲座、少儿小白玉兰专场展演等形式发现和培养更多优秀少儿戏剧人才。对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为立志传承、创新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戏曲专业人才打通继续求学深造的通道。为将成功经验辐射引领推动周边地区的戏曲教育,长三角少儿戏曲传承基地正在建设中。建成后是供师生开展戏曲艺术欣赏、培训、体验、 VR制作于一体的多功能戏曲艺术中心。

  四类课程,打造特色。各校(园)结合学情、校情,借助课堂教学、特色社团和拓展实践等形式,积极整合五育并举的戏曲教学课程,涉及普及类、综合类、表演类、个性类课程。针对艺术素养较好的学生由院团专业教师执教参加表演班的学习;针对低龄段幼儿,部分试点学校开设了戏曲儿歌、戏曲皮影、脸谱软陶等课程。

  金山区实验幼儿园把沪剧引入幼儿园,开发了“沪语儿歌”“民间游戏”“生活情景对话”等沪语教学,在观赏、学唱沪剧和金山田山歌等活动中感受沪语魅力。新城幼儿园则打造了皮影戏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画皮影、做皮影、演皮影、看皮影,不仅使幼儿了解了皮影戏的基础知识,也激发了幼儿探索皮影戏的浓厚兴趣。金山中学在内地新疆班开设“国粹京剧”特色课程,以“听戏、看戏、唱戏、演戏”为主线,利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新疆班学生近距离接触和演绎国粹京剧。为促进学生学唱、会唱、爱唱越剧,张堰中学以经典曲目为载体,创编了《清歌花越夜雅韵满江南》越剧校本教材,分阶段分目标制定了实施方案。上海食品科技学校以“品·艺”为主题,借助课堂教学、特色社团和拓展实践三种活动形式,开设了品京剧之“趣”——“百变脸谱”创意手工社、品京剧之“艺”——“梨园京韵”表演艺术社,从戏曲艺术的知识性到趣味性,从普及度到专业度开展适宜中职生的京剧传承活动。

  五种形式,多元发展。赏,每年组织“百校百场”经典剧目观赏,全区5万多名学生走进剧场,近距离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定期邀请戏曲名家给师生开展戏曲文化知识讲座,营造浓郁的校园戏曲艺术教育氛围。研,每年寒暑假启动“胜日寻芳梨园行”——戏曲研学活动,通过戏曲课堂、戏曲秀场、后台探秘、观摩演出、互动体验等多个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演,深入推进戏曲艺术在校园、社区的开展,在举办或参加全国级、市级、区级、镇级、校级的各类活动和赛事的同时,积极为“梨园新蕾”提供亮相平台。各试点校之间组建联盟,学校轮流做“领头羊”,积极组织、增进交流,确保各剧种的专场展示活动每两年一届。赛,通过各类赛事,加强对戏曲特长学生的培养和训练,培养与推介一批校园戏曲小明星,每年两次组织开展戏曲展评活动。创,挖掘戏曲艺术的趣味性、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张堰中学为例,学校开设了越剧化妆社,学生可配合表演社完成日常演出的演员化妆、服饰穿戴等工作;“越剧文创”社团的学生则为古老戏曲注入时代音符,让戏曲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

  主要成效

  营造戏曲氛围,促进了全区学校观念的根本转变。2017年,5家专业院团结对第一批19所戏曲试点校(园)。先后共有中小幼50所试点学校,占全区学校总数的62.5%。广泛覆盖的戏曲试点学校,通过名家教、学生学和校内教师的日常辅导,营造了学校的戏曲氛围,同时提高了家长、社区居民的戏曲关注率与参与率,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度。

  丰富活动样态,实现了戏曲传承由量到质的转变。各校(园)开发了多样化的戏曲课程,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职)戏曲“一条龙”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张堰地区越剧、石化地区京剧等戏曲区域特色逐步形成。此外,我们举办了3届国家级赛事,运用“互联网+”模式普及200多万人次;组织了34场区级展演和6场研学活动,累计3万人次参加。牵头集结了江浙沪安徽“三省一市”八所学校开展校际交流,成立长三角地区“戏曲进校园”联盟学校。

  立足师生成长,提升了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近4年,金山戏娃在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得18个个人和8个优秀集体项目奖;在上海少儿戏曲“小白玉兰”评选中获28个“小白玉兰”称号、6个“提名奖”、24个“优秀集体节目”称号;金山中学新疆班获上海市京剧特色班;金山区先后荣获上海市少儿戏曲“小白玉兰”孵化示范基地、上海少儿戏剧“小白玉兰”人才培养基地;17名学生获市“百名校园戏曲之星”称号;在教师中开展了16期普及和专项化两级培训,有效提升了本区教师的戏曲综合能力。

  创新传播形式,助力戏曲美育新发展。近年来,金山区也在积极探索戏曲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新途径。在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同搭建李佩红戏曲艺术推广基地中,通过建设戏曲VR,让古老的中国戏曲文化年轻化、时尚化,增强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多元认同感。

  后续思考

  金山区“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活动的深入推进,需要更科学、更系统地构建戏曲进校园的教育体系。

  规范师资队伍建设。督促外聘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创新教法体系,增加年度考核机制;对本区教师增加更有针对性的实训,实施普及班、精英班两级培训;增加戏曲教研活动,培养戏曲骨干教师。

  加强戏曲课程建设。金山区目前已开展京剧、昆曲、越剧、沪剧、锡剧五大剧种,引导各校(园)借助课堂教学、特色社团和拓展实践等形式,积极开发五育并举的戏曲教学课程。开展组织评选活动,将优秀校本教材作为区级读本共享至全区各学校。

  开发戏曲共享平台。积极开发戏曲共享平台,实现赏析资源共享;精心制作戏曲系列微课,丰富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定期发布戏曲课程菜单,助力“双减”课后服务。

  未来,金山区将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相信,在不懈努力下,戏曲传承有人、学子全面发展的双赢局面必将到来。

  (郑瑛 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