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纵深呈现脱贫攻坚构建人民美学品格
——谈电视剧《山河锦绣》的艺术特色
栏目:新作快议
作者:戴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山河锦绣》剧照

  优秀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山海情》获得各类奖项之后,明显抬高了脱贫攻坚题材剧的创作门槛与观众预期。近期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的电视剧《山河锦绣》令人惊喜,创作者以俯身泥土的扎实开掘,演员们以淳朴自然的表演功力,奉献出丰富的审美新发现,更是创作团队执着追求、构建人民美学品格的一次胜出。

  >>脱贫攻坚的全景纵深呈现

  《山河锦绣》中,中原省山南县泥河乡柳家坪村摆脱贫困的奋斗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跨度三十多年,也让柳家坪村在两代人的努力下最终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奋斗之路看起来既可信又有着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作品对中西部地区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实貌有着形象生动的展示,农村发展经济、农民改善生活是依靠种植粮食,还是通过进城务工或招商引资建厂来实现脱贫致富,在作品中通过村支书赵书和和村主任柳大满各自的努力与探索提供了鲜明形象的说明。赵书和坚守传统农业,从优质小麦培植、叫停污染环境的水泥厂、带领村民兴修水坝再到在河滩上开荒、反对用于木耳培育用地等,赵书和对土地始终抱持着一份炽热的长情。而和赵书和搭档、情同手足的村长柳大满则抱定了种粮食不挣钱,认定只要能改善乡亲们的生活,进城打工、建水泥厂都是致富途径,尽管他也不愿意看到土地受到污染或是乡亲们因此患病。

  《山河锦绣》在构建脱贫攻坚的历史纵深感的同时,全剧后一半篇幅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顶层设计、省市县乡直到乡村基层的脱贫攻坚战,也让该类题材创作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全景辐射的视野与表现力度,描绘了全党、各级政府和全体人民共同向贫困宣战的恢弘时代画卷。通过国文这位从基层提拔起来的领导干部的视角,作品将中央的战略部署、中央和省委书记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再到市、县、乡领导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如一份份军令状般显示出从中央到地方的决心与斗志。

  剧中,中央调查组万里奔波中西六省“真察实看”、访贫问苦,石头村的极端贫困、调查组张组长道出的“心在流血”,无不令人震撼,自然地带出脱贫攻坚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16字方针,让作品对中央政策的诠释形象生动、举重若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维护贫困县主要领导干部的稳定,本已获得提拔的山南县县委书记聂爱林的命运也因此发生改变,则带有一种出其不意、平中见奇的味道。再如中央派往全国检查脱贫攻坚效果的第三方评估工作组发现柳家坪的“腊肉”作假,背后的缘由虽然令人啼笑皆非,却直接拖了整个山南县脱贫攻坚战绩的后腿。这类情节从脱贫攻坚第一线、第一手材料中获得,在此前同类题材创作中较少涉及,既新鲜活泼又朴实自然,通过演员们真切的表演,让该剧对脱贫攻坚历程的表现跳出了此前同类创作的套路化,更避免了喊口号、浮面化等不足。

  >>人民美学品格的多层级建构

  《山河锦绣》在情节设置上摒除了强情节的戏剧转折与生硬的冲突构织。即使开篇表现半山村被泥石流冲垮、带来两村合并,情节起落的分寸也是以自然可信为追求,而没有一味依靠危机情境或灾难叙事推动情节。两村合并之初,村民们为打水、盖院子不时发生冲突,作品的把握也是张弛适宜、稳扎稳打,总的来说始终是以刻画人物、表现丰厚活泼的乡土社会、探寻“三农”出路为叙事主体,生活气息亲切浓郁,但又没有陷入吵吵闹闹、鸡飞狗跳中,作品的情节发展自然流淌、舒展从容。

  该剧表现柳家坪三十多年的脱贫历程,但在叙事内容的时间分配上却并不平均。而是两头偏重,中间略轻,用前7集的体量表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故事,合村波折中穿插了书和秋玲从爱情曝光到一波三折、喜结良缘,儿女情长与两村历史恩怨的化解巧妙糅合,对书和秋玲、细妹小秋两对新人的情感表现着墨不多,却别致清新。国正行老干部意外地出现在婚礼现场,做通书和老父亲山杠的思想工作一段,给人以意外之感,有小中见大、一石二鸟之功。第8集到第16集,故事跨越了20年,体量占比少,但分量却是厚重的。其间,虽然也有英子小江相爱,后无奈嫁给春田,书和秋玲和小女儿雅奇、老父亲一起的温馨生活,秋玲心疼书和反被他当众批评气跑……但主要则是对二十年中柳家坪“三农”实貌、带头人为摆脱贫困而奋斗的呈现,而不是柳家坪的“乡村爱情”,也建构出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前史与背景。从第17集开始高枫等扶贫工作队来到柳家坪,年轻一代走上了脱贫攻坚的时代舞台。建档立卡、入户摸排,以确立贫困户及帮扶对策。柳家坪乡土社会的村民们也获得了更为全面的展示,正所谓各有各的情况,各有各的心态和表现,更各有各的个性和“声口儿”:美群快人快语、不留情面,满囤满仓懒汉本色,赵刚子和老婆一对活宝聒噪吵人,让人难以招架,当然赵刚子的利嘴后来在网络直播上派上了用场,也显得自然顺畅。

  在这部剧的人物塑造上,赵书和这位村支书也是第一主人公,形象鲜明,他的身上没有一些作品中的主角光环或至高威望,日常里拿着大喇叭对村民们喊话,西北方言说出的顺口溜朗朗上口,不乏民间智慧;但有时又是孤单甚至尴尬的,修水坝缺乏年轻劳动力,他自有锦囊妙计来应对。书和和大满之间既亲密又不时冲突,语言的讥诮让两人简单的对话也充满了谐趣。国文的人物定位,不只担负着沟通柳家坪与社会各界的叙事功能,更是执政党永葆初心的见证与象征,国文与老父亲国正行对泥河地区父老乡亲的深厚情感通过老演员、中生代演员的真情演绎令人信服而感动。国文地道的西北方言与满腔诚意终于让三爷打开心扉,道出了柳赵两家历史恩怨的实情;为了泥河工程,他年复一年地奔波、想办法、筹措资金……没有豪言壮语,却让观众感受到一位人民公仆的责任与情怀。

  剧中对西北地理环境、塬上田边的乡村窄路,河滩地、麦苗地、种植大棚等农村生活场景的还原度很高,带有十足的年代感。作品对脱贫攻坚全景纵深又淳朴自然的书写,地理、空间、场景、道具的真实年代感,演员们全员地道的方言、服化道支持的农民形象审美与朴实表演风格……共同使《山河锦绣》对脱贫攻坚的表现不仅细致绵密,还散发着山河般的壮阔秀美,构建起蕴涵丰厚的人民美学品格,其全景书写与历史纵深呈现也最终成就了该剧史诗般的脱贫攻坚画卷。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