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的守正与创新
——《京韵红楼》音乐会观后
栏目:视线
作者:王干  来源:中国艺术报

  《红楼梦》作为一部伟大的经典,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也一直被各种艺术形式改编和演绎,并产生了很多经典,比如越剧《红楼梦》、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等。《红楼梦》像一个巨大的富矿,不断被挖出新的宝藏来,也像一个不断释放的核反应堆,持续生产出新的能量来。近日,笔者观看了北京京剧院演出的《京韵红楼》音乐会,发现《红楼梦》作为优秀的中华文化经典依然魅力无穷,依然焕发出璀璨的光辉,同时作为国粹的京剧依然有无限的再生能力,依然是活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博物馆艺术,只要守正创新,就能攀登文学艺术的高峰。

  《京韵红楼》是一种融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为一体的新的艺术形式,它在王立平先生为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所作的系列音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用京剧的表演形式来演绎《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和艺术内涵。音乐会共分为《幻境幻曲》《红尘警幻》《人生有情》《还原本真》四大块,以十二个曲子贯穿始终,曲子里既有王立平的原创音乐,也有北京京剧院创作的京剧唱段。在人物主角的选择上,大胆放弃传统戏曲“三角恋”模式,淡化薛宝钗的戏份,而重点表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将《红楼梦》中被王蒙先生称之为“天情”的宝黛爱情充分地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出了文化“守正创新”的问题,《京韵红楼》在守正创新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京韵红楼》没有标明是现代京剧,而强调“京韵”,既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也体现了京剧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王立平为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所作的音乐流行多年,已经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小经典,可以说是对《红楼梦》最成功的演绎之一。《红楼梦》是中国文学的经典,尤其是雅文学的经典,王立平当年大胆将流行歌曲和电子音乐的元素融入其中,取得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京韵红楼》则将其重新进行民族化、高雅化处理。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也是高雅艺术的象征,和王立平的音乐结合,既展现了广为流传的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又成功嫁接了生旦丑末净的京剧元素,使《红楼梦》的人物形象显现出另一种光辉。尤其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桥段,把京剧的说唱念打成功融合到一起,将贾宝玉对晴雯的宠爱以及晴雯的任性都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

  京剧的表演程式和写意手段也被化用到具体的场景中,《好了歌》由三位丑角来演绎,可谓别出心裁,癞头和尚和跛足道士一疯一癫,看似调侃,实质发人深省。而京胡演奏的无唱词的《晴雯歌》,可谓是一大创新,京剧的音乐一般都是作为配乐存在的,《晴雯歌》直接用京胡演奏的方式来塑造晴雯的音乐形象,将京胡特有的刚性和柔情与晴雯的刚烈热忱完美结合在一起。

  这是经典与经典的对话,是现实和历史的对话,也是守正与创新的对话,它提供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京韵”的守正与创新,也会给戏曲界更多的启迪。全剧本来最为华彩的晴雯扇子舞,本是写意戏剧的巅峰之作,处处在撕,处处又不撕,欲断又连,欲连又断,使京剧的精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遗憾的是,最后演员真的把扇子撕了,不免有悖作品整体的写意性。京剧不同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而成为第三表演体系,其内核就在于神似,就在虚拟,这正是源于中国的意象美学的本质。

  (作者系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委员、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