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每一个人物,但绝不袒护
——朱晓军谈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创作
栏目:创作谈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农民喜悦地展示建房批复文件
图片来源:《中国农民城》

  新时代新阶段,浙江龙港正面临着建设滨海生态新城“龙港新城”的攻坚战。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是第一部揭示龙港发展奇迹的报告文学,也是作者朱晓军迄今为止采访写作最为艰难的一次创作。日前,本报记者专访朱晓军,分享他的采访创作心得。

  记者:《中国农民城》是一本非常好看的报告文学。当您面对海量的采访素材、相关资料的时候,您如何做到让写作可以是通俗、好看,同时又严谨、严肃的呢?

  朱晓军:报告文学是既通俗、大众,又是一种严肃的非虚构文体。前者要求有可读性,好读耐读,让受众喜闻乐见;后者要求严谨,人物、场景、情节和细节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容半点虚假。报告文学不仅是文学的,也是历史的记录,马虎不得。

  对报告文学作家来说,眼见未必为实,耳听也未必是真,采信不当会误入歧途。记忆是有选择的,讲述是有主观性的。讲述三四十年前的故事,要靠亲历者。我需要采访的当事人大多年逾古稀,有的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有的已经过世,有的人那段记忆已像莫高窟的壁画变得模糊、残缺,甚至错位。要想通过采访挖掘全部真相是件很难的事。对每个采访对象,我至少要采访两三次,有的要四次、五次,甚至十几次,对每个情节和细节至少要问两三遍。要归纳、分析、鉴别,要寻找佐证,要不遗余力地去挖掘真相。对有争议的事实,要扩大采访面,增加采访人数。我要将各种说法放在历史背景下分析、鉴别,找出因果关系链,还要查询历史文献,如会议纪要,县、镇的红头文件,当时的新闻报道,基层干部的工作笔记等。

  记者:您在写作中一直坚守着“‘写什么’比‘怎么写’更重要”的理念。《中国农民城》这样的写作题材,对于作者来说是体力、精力、写作能力上的巨大挑战,但是您一个人完成了。这其中,能够让您不断深入挖掘素材,不计付出地整理素材、阅读资料的动力是什么呢?

  朱晓军:我当过19年特稿编辑,深知选题——即“写什么”的重要性。特稿是非虚构写作的重要文体。在报告文学创作前,我要对选题的价值,如重要性、可读性反复论证。当然也会考虑自己的精力、体力和写作能力,以及成稿后的质量,比如约我写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就不敢接。要写院士就要熟悉他的工作、生活和所在的领域、所从事的专业,要读他的著作和论文,要用他的专业术语来说话。作家要对社会负责,对读者负责,对笔下的人负责,对每一个字负责。

  每次创作对我来说都是一次挑战,要在角度、风格、文笔和表现手法上跟以往有所不同,有所超越,这是很难的。我追求完美,总想尽办法把稿写得更好。哪一段、哪个情节或细节没写好,晚上就睡不着觉,有时半夜三更想起一句话,急忙打开台灯记下来。这样写出来的文字时常是我最满意的。

  记者:您在该书后记中谈到与采访对象的沟通之难。为什么没有带“翻译”呢?为什么最后还是放弃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呢?

  朱晓军:在龙港采访时,言语不通是重要障碍之一。我也想过要不要带翻译,但出于两个原因,我放弃了。一是我习惯于一对一的采访,这会形成良好的氛围,彼此都很放松。二是找翻译只能是龙港人,我担心采访对象会有顾虑,讲述会有所保留。为了解决语言问题,起初,我买了一本《蛮话词典》,第一稿在部分对话中加入了蛮话元素。蛮话有的接近普通话,如回家称为“归家”,看相称“望相”,聊天称“清谈”,分内的称为“正本额”,也有跟普通话不搭边的,如盘缠称“行江”,把爱管闲事的女人称为“爬骚母鸡”,把敷衍了事称“鬼拍胡戏”。改二稿时想到在龙港说蛮话的仅是一部分人,还有说金乡话的、闽南话的、温州话的。要不要把这些方言也加进去呢?注解过多,恐怕会影响读者阅读,于是就放弃了。

  记者:阅读《中国农民城》,感觉朱老师在人物塑造上非常下功夫,每个人物都很有质感,很丰满。这部报告文学也因为这些活生生的人物而灵动起来。您是如何做到让人物可感可亲的呢?

  朱晓军:报告文学是报告与文学的高度融合,文学不仅仅是表现手法,也是灵魂的一部分。我创作报告文学一直有“两坚守”。

  一是人。在写作中,哪怕是个不重要的小人物,我也会倾尽全力把他写得真、像、活。真就是不能失实,像就要写谁像谁,活就是要把人写得鲜活,有个性,有特点,要写出“这一个”。要把人写得可感可亲,一是要读懂他,读到对他做的每件事都清楚其原因,找到必然,甚至比他还了解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下功夫,比如,我要知道从他出生以来的所有的事,要顺着他的人生轨迹来阅读他,要了解他的原生家庭。我写作很慢,常常慢慢地写、慢慢地读笔下的人物,通常要写三四遍,每改一遍似乎就与笔下的人物亲近了几分。

  二是爱。《大江大河》的编剧袁克平说,“朱晓军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对龙港的爱,对陈定模、李其铁,以及陈智慧那些‘猴子’深沉的爱。”他说得对,我对笔下的每个人物都爱。不过爱归爱,绝不袒护,我笔下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完人,都是有弱点的,有的弱点让我喜欢,让我感到这人鲜活有趣,有的弱点让我生气,比如陈家堡农民成帮结伙去四川、内蒙古等地,将再生布做的大衣当成呢子大衣卖给北方农民。这种大衣既不保暖,还会造成皮肤发痒、起疙瘩,沾水就不能穿了。这事儿缺德,不写行不行?不行,必须要写。

 

  相关链接

  本报讯 近日,杭州市钱塘区作家协会成立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报告钱塘区作协筹备情况,通过《杭州市钱塘区作家协会章程》 ,选举产生杭州市钱塘区作家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沈小玲当选为主席,刘业伟当选为常务副主席,杨丽萍、周保欣、钱金利当选为副主席,郑志敏任秘书长,聘请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沈苇、浙江省作协副主席鲁强为顾问,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朱晓军为名誉主席。

  随后,钱塘区作协举行第一次活动,朱晓军为会员们讲述共富题材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的创作历程。

(杭作)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