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予不夺 大美在握
——记林凡艺术展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浮春(中国画) 林凡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画发展历程中,林凡是一位长期坚守艺术理想,潜心耕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的艺术大家。他从早年开始投入中国画的学习和创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始终在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积淀中研究理奥,更不断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和视觉图景,形成独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他在诗文、书法、设计、戏剧美术、文化创意等方面都有创造性建树,在工笔画艺术上更是独领风神,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院院长范迪安这样评价林凡的艺术创造。林凡先生作为中国当代画坛独树一帜的学者型艺术家,如今93岁高龄的他博闻卓识、茹古涵今,绘画、书法、诗词皆达臻极之境界。7月15日至26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指导,中国美协、中国美术馆、中国工笔画学会主办的“真予不夺——林凡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本次展览作为林凡先生的艺术回顾展,共展出其山水、人物、花鸟画作品和书法作品120余件,较全面地呈现了林凡从艺70多年来的创作发展轨迹和艺术求索心路。

  林凡是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创建者之一,曾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他也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的主要筹建者,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获得者。诸多的磨难与经历让林凡自认渺小。他说:“我无法登临那些高大、伟岸的山峰,却喜欢沿着山藤,下到幽邃的谷底,去谛听那泠泠山溜,瑟瑟山风。我很少画树冠,却喜爱画树根;很少画大山大岭,却总是把眼光投向那布满皱褶的岩石和无名的小草。我坚信:‘妙在渺小!’”在创作中,林凡坚持自己“妙在渺小”的创作理念,用微小来展现广大,同时力倡“工于意”。他的“意”,既有追求意境幽深、新奇、高雅之意,又有艺术形象塑造中意趣的呈现,更有传神写照的意笔精神。从展出的《笛弄山间》《一冲天地开》《夕阳谁道无颜色》《歌吟十万下春溪》《蒲草韧如丝》等作品中可以看出,林凡在创作中糅和工笔、水墨技法,工写之间充溢着对比与张力、虚实与节奏,开辟了工笔画“工写相生”的新语境。

  “林凡先生在艺术创作中有‘意工’之观点,先生认为笔墨精工只是艺术外在的表现形式,不该是艺术创作者所应该着意之处,‘意工’才是艺术创作者应该追求的。”中国美协副主席徐里表示。而在林凡看来,意是创作的主导,工写两种画法都是为了完成意所采取的手段,它们之间无所谓主次,更无所谓高下。他这里说的意是指在绘画创作中体现的凝聚了的、典型化了的某种意向、某种思想。有的说“主意”,有的说“措意”,有的说“造意”,有的说“设意”,尽管说法不同,但林凡认为是一回事。因此,他的每一幅画,从立意、题材、选景、构图到表现方法、用笔用墨,不同于古今中外,完全出自他个人的胸臆。

夕阳谁道无颜色(中国画) 林凡

  如果用中国山水画中的意象性、程式性去要求林凡的画,显然有悖于画家的追求,然而林凡又延续了诗文书画兼善的传统,这必然会影响他的风景创作——展现出如诗的意境。在绘画语言上,林凡打破了青绿山水画勾圻敷色、三矾九染的方式,以淡彩淡墨大面积铺染,既由此构成画面统一的调性,也因此形成水冲、撞彩、融墨的丰富变化,水、色、墨因自动性所产生的奇妙幻觉,使其绘画具备了现代绘画的品质。“林凡先生的用笔气势淋漓、施墨洒脱精致、随类赋彩而色薄意厚。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使其笔致绵劲而疏朗,遒劲亦飘逸,如漏壁画沙,枯涩苍润,尽显笔墨的金石之质。对作品的位置经营也同理于其书法中的布局与架构,独出机杼,精巧别致。他尤重布白,画面中尽显虚实相生的形式美感。此外,他常常借助色彩与水墨浑融的方式晕染背景和底色,渲染出幽深朦胧、光影斑驳的境界,尽显墨色娴雅的意趣。在色调设置上,先生偏爱冷色。苍冷的顽石、湛蓝的天空、幽暗的暮霭、苍劲的藤蔓、潺潺的溪流、清奇的山花……所现物象给人以清幽冷隽之感,极具东方美学之逸韵。”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陈孟昕评价。

  在本次展出的77幅大作和41幅小作中,除了4幅是林凡早年旧作外,其余全是他88岁以后的作品,林凡自嘲为“耄耋玩画”。开幕式上,林凡说: “年龄大了,体力不支,视力不支,但又不甘心放弃一生挚爱的事业。亲友们也说:只要我高兴,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于是就有了这一批作品。抱着玩的心态,便放开了,大胆了,只要美,心态轻松。细致入微是画不了了,正好把‘意工’的‘意’再实践下去;再以构图、诗趣、书法补缀,感觉玩的空间更扩展了。我力求美而不媚,不重复古人,不重复自己,越玩越开心。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有言:‘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予不夺,强得易贫。’顺其自然了,大道便至简了。”正如著名美术理论家邵大箴评价:“林凡先生的绘画创作以坚实的造型功力和丰厚的艺术修养为基础,风格质朴清新,形式语言别致,在平和的氛围中,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面貌。林凡先生的生活经历丰富,交杂着和煦的阳光与风风雨雨,但他总能坦然面对,始终对生活对未来持乐观态度,心中拥抱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