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剧院的孩子
作者:万方  来源:中国艺术报

  我既是编剧,或者说是作家,此外还有一个身份,我是北京人艺的孩子。2020年,我写过一本回忆我爸爸妈妈的书《你和我》,有一段专门谈到我爸爸和北京人艺的关系,以及他对于北京人艺的爱,其中还说到我自己,我觉得一个生命的孕育不光在母亲的子宫里,还有另外的多次孕育,其中最重要的一次就是在北京人艺,就是在首都剧场。

  很荣幸,我的第一个话剧剧本《有一种毒药》是由任鸣导演执导的,印象特别深的就是这部剧首演那一天,我开车到剧院的路上,特别地激动,那时候我爸爸早不在了,我一边开车、一边在心里跟他说,“爸爸,我的戏要在人艺演出了。”我从一个孩子到进入北京人艺创作者行列,是我这一生都难以忘怀的时刻。

  我的话剧剧本《关系》也是任鸣先生执导的,本来这次北京人艺建院70周年之际还要演出这部剧,可惜因为疫情原因没有演成。但是,《关系》这部剧给我更深的一种体会——不光是剧本和演出当中展现的两性关系等,还有编剧与观众的关系。这部剧在北京人艺的小剧场演出,舞台的三面有观众,我坐在最靠边的地方,我在看观众,观察观众的一举一动。其实观察观众对于一位编剧来说是非常大的滋养,你能够感觉到观众的喜乐、情绪,以及他们对剧本、对舞台上人性的表达有着什么样的反应。

  我爸爸写的《雷雨》,上世纪50年代起在北京人艺排演。从那时起很长一个阶段,戏剧都是以现实主义的形式呈现的。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些年来,不仅仅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在整个中国戏剧的舞台上,观众都看到了各种各样风格的表达和多样化呈现的戏剧形式。作为一个写小说的、剧本编剧,我觉得戏剧的自由、文学表达的自由,在于一种深层次的融合,戏剧变得越来越自由,戏剧的呈现方式也变得越来越自由。在首都剧场邀请展中,我看到了很多文学作品改编的戏剧,契诃夫的《安魂曲》、屠格涅夫的《父与子》等,这些都是戏剧和文学融合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带有强烈戏剧魅力、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的作品。

  作为北京人艺的孩子,我长大了,成为编剧。面对70岁的北京人艺,我有一个感受,一座剧院越老就越年轻,因为我们在舞台上看到了更多的新面孔。从《雷雨》说起,我看到过很多版本,去年又有新的《雷雨》(濮存昕导演),还有了新的《日出》(冯远征导演),祝愿北京人艺越老越年轻,希望自己以后能够继续在北京人艺的创作者行列当中。

(万方 曹禺之女、著名剧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