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文物藏品的预防性保护探索
栏目:视线
作者:张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般来说,美术馆即艺术博物馆,其发展历史已相当久远。从18世纪中晚期开始,艺术逐渐脱离了宗教、神话、历史及政治等束缚。美术馆作为主要的艺术品收藏机构和艺术批评中的一员,也逐渐从综合性博物馆中脱离独立或新建起来。中国美术馆是以典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艺术家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重点美术博物馆,收藏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包括油画、中国画及民间艺术品等有机质文物藏品。与其他文物相比,有机质文物极易受环境影响,恶劣的保存条件会加速材料老化,不仅影响文物的美感与欣赏,而且会使文物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损失。

  常见藏品的保护问题和保存条件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重要画种,大约在16世纪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就油画本身来说,它是用快干性的植物油(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调和颜料,在画布(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进行制作的一个画种,近代油画多用亚麻油调和颜料。目前,国内各大博物馆及艺术馆收藏的多为近现代油画作品。油画藏品易受其保存环境的影响,如光照温度、有害气体、灰尘、氧、温度、湿度等因素,且它们对油画文物造成的损坏并不是某种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保存和展示过程中,如果保存方法不得当,易出现掉色、脱落、脆化、断裂及霉腐等问题。油画藏品保存温度一般控制在20±2℃,昼夜温差宜控制在2-5℃以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0%±5%,光照强度控制在50lux以下。大气环境要求清洁,无有害气体,防尘、防虫、防霉,并能对油画的保存环境及时监测与调控。

  中国书画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一条重要支流,传统的书画是用宣纸、绢、绫、锦等材质构成的,这些材质极容易受到环境影响而加速老化,在保存和展示过程中,由于受光照、温度、水分、有害气体、粉尘、微生物、昆虫以及人为破坏等因素影响,出现发黄、变脆、机械强度降低、霉腐、污迹、残破、断裂、粉化等病害,使其价值降低,寿命缩短。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书画的主要材料为植物纤维和丝素纤维,都属于吸湿性材料,含水量过大,会造成溶胀,环境干燥会使纤维组织容易产生断裂。保存书画最根本的是创造一个适宜的保存环境,书画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是,温湿度适宜,空气无污染,防紫外线照射。大量实验证明,书画最适宜的保存温度为14-18℃,最合适的相对湿度为50%-60%,这样的条件不利于微生物、霉菌的生长和繁殖。

  中国民间艺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千年历史的延续而沉淀下来,不少民间艺术已经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美术馆内目前馆藏的民间艺术品包括剪纸、皮影等。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其载体可以是纸张、树叶、布、皮革等。近现代剪纸主要以纸质作为基底,和书画一样,主要由有机质纤维构成,对环境因素较为敏感,需注意温湿度、虫霉、光老化等。皮影是用牛皮、羊皮、驴皮或纸张等采用阴阳及色彩的虚实对比造型,以雕镂、刻画、着色、涂油等方法制成的平面图像。皮影保存过程中怕水且容易发生粘连、起皱,由于构成皮影的材质属于有机质,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发霉,此外,需要避免阳光暴晒,暴晒也会降低皮影的寿命。

  可见,馆内油画、中国画、民间艺术品(剪纸、皮影)等有机质文物易受环境影响,在湿度过大、过低的情况下,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坏,并且易发生霉变、易被空气污染。因此,在长期保存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方法实现对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建立合理方法实现对藏品的预防性保护

  近年来,低氧气调技术开始在国际上应用于图书保护领域,比较典型的是大英图书馆。在我国古籍和档案保护领域,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和上海档案馆、国家图书馆等单位均已对低氧气调保护技术的可行性和保护效果进行过专业研究,并已发表多篇论文论证该技术在古籍、档案保护领域的应用,为实践推广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常压低氧气调技术,可改善文物存储环境不理想对文物造成的常见损害,该技术是以气密围护结构为基础,用洁净空气或氮气作为保护气体,将气密储藏空间内原有气体置换出去,配套恒湿洁净装置,通过智能检控设备实现气密空间内温湿度和气体洁净度的稳定调控。同时,可减缓或抑制文物因氧气、湿度波动等造成的光氧化、酸化水解、氧化劣化或其他物理损害,兼具防火、防鼠、防虫霉滋生等效果,达到实现藏品在小微环境内“稳定、恒湿、洁净、低氧”保存的目的。

  高密封性可有效隔离外界有害气体、虫霉孢子等侵入,保持环境洁净度;有效减缓外界温湿度干扰,提高环境稳定性,降低运维和使用费用。若围护结构密封性不达标,配套设施频繁启停,能耗高,温湿度昼夜交替变化明显,极不利于藏品储藏。国内针对不同围护结构形式,具有相关标准要求和适用范围。中国铁道博物馆(詹天佑纪念馆)为实现不同质地藏品的展陈保护,馆内配置了1套低氧恒湿检控系统,展柜换气率为80~100天换气一次。

  温湿度是影响文物保存的重要因素。若湿度高,极易滋生霉菌;若湿度低,极易造成字画、皮革、毛皮等有机藏品的脆化、开裂、变形等。水是霉菌生长必不可少的物质。相关研究表明,65%RH是霉菌生长的湿度界限。在65%RH以下的湿度环境中,霉菌不易滋生。为了研究气密展储空间内温湿度的变化情况,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对一台气密展柜进行7个月的温湿度数据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气密性良好的展柜,有助于维持气密空间内相对湿度的稳定,有效减缓外部环境湿度波动对展柜内湿度的干扰。此外,西安事变纪念馆、蒲松龄纪念馆等单位应用恒湿洁净气密展柜进行字画、标本、皮革等藏品展陈。通过了解,市场可采用节能型恒湿洁净模块,无需供电,即可稳定维持恒湿、洁净一年以上,亦可满足藏品洁净、恒湿储运的目的。

  同时,有机质文物藏品保存过程中受污染性及氧化性气体的影响,极易发生脆化、褪色等现象。因此,确保进入小微环境气体洁净度,清除藏品、展陈装具等自身释放的污染气体,保持小微环境内气体的洁净度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气密库房、展柜、储藏柜等小微环境进行储藏,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甲酸、乙酸等气态污染物含量可优于现行国内标准污染物限值。

  虫害、霉菌也是危害有机质文物的一个重要因素。害虫能直接蛀食有机质载体,使文物受到严重破损。此外,霉菌能够分泌纤维素酶,加速纸张纤维素的水解。霉菌在繁殖过程中,分泌出带色的物质,使有机质文物表面出现灰、紫、棕、褐等不同颜色的斑点,影响了书画、剪纸等有机质文物的美感,也降低了纸张、字迹的耐久性。中国人民大学通过对比实验法,开展了低氧气调技术对纸质档案霉菌抑制效果、不同氧气浓度和相对湿度对低氧气调技术抑菌能力的影响、低氧气调技术对纸张性能的影响以及真实档案保管环境模拟五组实验,得出了低氧气调技术具备抑制纸质档案霉菌的能力,在氧气浓度0.5%、相对湿度30%的条件下抑菌效果较为理想。低氧气调杀虫技术原理是通过降低杀虫空间内的氧含量使害虫窒息死亡,为绿色环保的物理方法,具有普适性。

  总而言之,油画、中国画、民间艺术品等有机质文物易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而造成损坏,直接影响藏品的保存寿命,加速文物的老化、褪色、发霉等现象。在《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文物保护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注重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与预防性保护并重转变,由注重文物本体保护向文物本体与周边环境、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转变,确保文物安全”。采用常压低氧气调技术,阻隔大气中灰尘、温度、湿度、有害生物、污染气体和光照对藏品的影响,将环境对藏品损害降到最低;再通过恒湿净化调控系统保障环境内“稳定、恒湿、洁净、低氧”调控,运用科学有效的监管方法,就能够很好地消除环境因素对文物藏品的损坏,达到文物藏品预防性保护展储的目的。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典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