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香雅韵中,赏瓷与画交融之辉
——北京市紫竹院公园呈现当代瓷绘艺术作品展
栏目:视线
作者:本报记者 宫剑南  来源:中国艺术报

高士听蕉(青花瓷) 汪明

  四月的北京,春光明媚。当春花大片绽放,暖风一吹,清香阵阵,满眼缤纷之时,一场陶瓷艺术雅集正在向公众开放——4月2日至6月19日,由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主办、北京皇家园林书画研究会承办的“瓷画同辉——当代瓷绘艺术作品展”在紫竹院公园行宫展出。本次展览展出了李佰虎、朱军山、朱鸿祥、张郎郎、马迅、王炜、马孟杰、汪明、郑东伟、张广志、张剑、李林、丁虹、叶继鹏、黄小玲、石冯、赵春生、冯绍柏、刘冬青、马安晖这20位艺术家的近百件陶瓷艺术创作。作品以青花为主,兼有釉下五彩、粉彩等品类,题材主要涵盖山水、花鸟和人物。参展艺术家中,有画家、书法家、陶艺家,也有穿行于文化和艺术领域的学者。有的在传统器型中寻求当代表达;有的以瓷为媒进行绘画的探索和实践;而这些探索又交由其他艺术家烧制、最终呈现,体现出协作之乐。

  李林作为本次展览的顾问和发起人,负责一部分参展作品的器型设计、烧制和全程监制,他说:“这些器型设计是基于传统的,但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在变化,器型也应当有所调整,这次我设计的器型更趋于简洁。我还要通过烧制这个最终步骤体现艺术家的水准,本次参展的老艺术家较多,他们有很好的艺术修养,能够把他们的作品集合起来留在瓷器上,就如同保留千年的青花瓷那样,我想是很好的媒介。”

  绘画与陶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辉煌耀眼,二者的融合让陶瓷绘画已走过千年时光。元、明、清代以来,以青花、粉彩、釉下五彩等技法进行陶瓷绘制极大地丰富了陶瓷绘画的类型,也将中国陶瓷艺术带入了全新的装饰时代。进入当代,随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借助陶瓷之特性去表现创作的多样性,陶瓷绘画的边界也被不断拓宽。 “我喜欢陶瓷,也喜欢中国画,我不仅画山水和花鸟,也做篆刻。尽管这些内容都可以展现在瓷器上,但我觉得瓷器创作与中国画创作完全不同。瓷器上有造型、图像,需要配备釉料、需要烧制,全部成功后才是一件作品,它是火的艺术。”朱鸿祥表示。同作为探索者的张郎郎,一边指着自己用青花勾勒出的各种姿态的猫,一边说:“以前我在宣纸和画布上画画,在瓷器上如何进行创作确实没有经验。李林老师给了我宽泛的界限,告诉我想画什么就画什么。我原本认为就此可以‘放肆’地创作了,但后来发现在瓷器上画画和平面的不一样。瓷器有360度,都要布局合理。 ”而从去年就开始尝试在瓷板上作画的王炜有着更多感触,他特别提到自己喜爱的“荷塘”系列:“我觉得用青花表现荷塘挺有意思,我画水墨画也喜欢这个题材。我喜欢画荷花,喜欢其中色彩的丰富,然而换成用单色的青花去表现,难度就比较大了。”他指着展厅里自己的两幅瓷板画继续说:“但我很喜欢青花传达出的意境,所以还在探索当中。”

  正是艺术家们的种种感悟和探索,让传统陶瓷艺术式样发生了新的变化,展现在其中的还有他们对于美的不同追求。展览中,《春光大地》《釉里红花》《达摩渡江》《路遥知马力》等众多作品既可以让观众领略艺术家各自的绘画功力、艺术涵养和人文底蕴,也可以感受到他们于瓷坯上玩味笔墨的畅意和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