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馆校合作,博物馆教育仍需坚持自身个性
栏目:视点
作者:尹凯 陈佳璐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电影导演贾樟柯提交了《关于将中国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体验式学习纳入义务教育体系的议案》,建议教育部门为中小学生制定中国历史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体验式学习的名录、路线以及相应的教材;同时强调,中国文化遗产地、博物馆实地教学应有相应的强制性课时保证,让中小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华文化。除教育部门外,各地也可以因地制宜,做出适应本省文化遗产、博物馆现实状况的教学规划。

  事实上,党和国家近年来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从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4个方面出发,提出了明确指导意见,旨在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的效果。在政策的推动下,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热情日益高涨,馆校联系越发紧密。

  目前,馆校合作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博物馆进校”与“师生入馆”两大类。

  “博物馆进校”的合作形式主要为流动展览、教育资源开发、教师培训等,意在实现博物馆教育资源在馆校间的流动与共享,利用展览、讲座、课程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认同。自2019年年底开始,国家文物局启动了各类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开设了“丝路文化进校园”“大运河文化进校园”“巴蜀文化进校园”等项目。比如,东莞市博物馆设计的“抗日英雄蒋光鼐”“居廉居巢绘画艺术展”等7个流动展览在东莞市40余所学校巡展近百次。除此之外,该博物馆还与东莞市莞城教育管理中心合作编写了作为历史学习材料的《莞城历史文化博物馆综合实践课程》。南京博物院开展的“种子教师培训计划”,以“一对多”的形式培训中小学教师,将博物馆教学资源分享给教师,并由教师传播给学生,让博物馆课程尽可能覆盖区域内的各个学校。在2016年至2021年的5年间,南京博物院共培训了“种子教师”超过9000人次,扩大了博物馆课程的普及范围。

  “师生入馆”的合作形式主要表现为博物馆开展的各类研学活动,积极发挥作为重要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优势,向中小学生推出了一系列研学实践活动。一些博物馆的研学活动采用了“学校前置课程+博物馆实地体验”的模式,即邀请博物馆讲解员为学生上一堂行前课,了解博物馆以及文物的基本背景知识,入馆后则根据研学课程的研学单所列要求进行参观体验。目前,博物馆也在积极打造自身独特的研学品牌,并推进博物馆研学活动的集群化发展。如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研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2迎春研学沙龙暨浙江省博物馆学会研学专委会工作会议,旨在增进各博物馆间的交流,联合开展研学实践工作,进一步促进博物馆研学工作健康、有序发展。在“双减”政策施行的背景之下,这些研学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博物馆成为学生接受美育、德育等教育的主要阵地。

  无论是对博物馆还是学校来说,馆校合作都是一个了解彼此需求、共建共赢的机会。通过合作,博物馆教育在内容、形式与范围上得到前所未有的拓展,参观博物馆日益成为学生所熟知的一种生活方式。与此同时,馆校合作的诸多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最突出的当属学校教育对博物馆教育的同化,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博物馆研学环节日益仿照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而引入以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为标准等评价体系,这让原本以自我学习、自主探索为特色的博物馆教育不可避免地成为一项课业负担,这无助于提升与改善博物馆在学生和家长心目中的形象。其次,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非正式教育场所,如果罔顾博物馆教育的特色而将其纳入义务教育体系,那么博物馆教育活动很有可能沾染上学校教育的权威性,这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再次,在目前的馆校关系中隐隐存在着一种不对等的供需关系,即学校是订购产品的客户,而博物馆负责根据学校的需求为学校生产各类适合课堂教学的文化产品。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博物馆教育个性的否弃。

  因此,贾樟柯的两会议案没有洞悉馆校合作可能存在的问题,让博物馆教育面临在大教育系统中丧失独立价值与地位的风险。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博物馆学的拓荒者苏东海先生曾发出过诸如“把博物馆教育发展成为其他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教育”“博物馆教育要有自己的个性”“博物馆要淡化教育意识,强化教育功能”等颇有见地的观点。的确,博物馆教育有其独立于学校教育的个性与特征,主要表现为实物性、多元性与自主性。博物馆教育源自于其丰富的实物资源,基于实物性,博物馆教育往往呈现出直观生动的风格,动手实践也是博物馆教育的常见形式。博物馆教育往往讲求多元与差异,主张利用不同的实物资源、根据主体的不同特性而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在参观、体验过程中促进观众的多向互动。博物馆教育是一种以观众为主导的自主性学习模式,博物馆出于促进观众体验的目的,扮演着服务提供者的角色,鼓励观众自由、自主地探索场馆并利用博物馆资源。

  作为社会大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教育的个性不能泯然于大教育系统的共性中,也不能在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中居于从属或边缘位置。博物馆教育学不是普通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而是普通博物馆学的分支学科,博物馆并不是一所学校,在博物馆中应该淡化学校教育的意识。对于博物馆而言,博物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并坚持、发挥自身的个性,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特殊价值。在馆校合作的未来推进过程中,只有先把握好二者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实现学生、学校、博物馆的“多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