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寒红梅迎春风
——怀念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广仁
作者:蒲方  来源:中国艺术报

  初春,到处应是嫩绿明黄,不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春雪似乎提醒着人们,寒冬尚未离去。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短短两周内周广仁、李光羲、吴祖强三位德高望重影响极大的老音乐家抱病离去,令人痛彻心扉。特别是敬爱的周广仁先生,虽然近几年由于疫情很少能见到她,但她的一切还在影响着中国钢琴界。回顾她坎坷磨难的一生,常常让人感叹不已。

周广仁(1928 - 2022)

  一、红梅初绽

  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周广仁先生祖籍是具有中国钢琴早期发源地之称的浙江宁波,其祖父周宗良(1875 - 1957)为著名民族资本家,赫赫有名的“中国颜料大王”。其父周孝高(1900-1987)早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程系,后又远赴德国汉诺威攻读机械制造博士学位。1928年12月17日,周广仁生于德国汉诺威,德文名字为“乌拉”,而“广仁”这个名字是其祖父起的,蕴含着“广施仁爱”的儒家文化精神,它也确实印证了周广仁先生仁爱厚德的一生。

  1933年,周广仁随完成学业的父亲回到祖国,定居上海。良好的家庭条件为她提供了优质学习环境,小学及初中她就读于上海的德国学校。优异的学习成绩,开朗活泼的性格,与生俱来的音乐悟性,都较早地显露出她对音乐的偏爱。1942年,14岁的她正式进入丁善德先生创办的上海音乐馆(后改名为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师从青年钢琴教师钱琪和丁善德进行专业钢琴学习。1943年,她在上海兰心大戏院的“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六周年纪念——学生音乐会”上与本校乐队合作演奏了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这场音乐会开启了周广仁——这位年轻中国钢琴家的艺术之梦。

  此后的几年中她遍寻上海钢琴名师,向杨嘉仁、梅百器(Mario Paci)、李翠贞、马库斯(A.Marcus)、贝拉·贝拉伊(Bela Belai)、阿尔弗雷德·威登堡(A.Wittenberg)等多位老师学习钢琴,而且还开始跟犹太音乐家弗兰克尔(Fraenkl)学习和声和对位。1947年10月,她与上海租界工部局管弦乐队合作演奏莫扎特的《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1948年12月,与小提琴家廖玉矶(L.Valesby,青主的女儿)举行联袂音乐会,还与工部局管弦乐队演出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频繁的演出、多场独奏音乐会和室内乐,不断历练演奏技术和舞台经验,也使她快速成为上海滩冉冉升起的一位青年女钢琴家。1949年,年仅21岁的她便坐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即今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席。

  而真正让人们认识她的,还是周广仁先生早期参加的诸多演出活动。1951年6月,新中国第一个大型艺术团体——中国青年文工团成立,他们将开启长达一年三个月的出国演出活动。年轻的周广仁随文工团先后访问了德国、匈牙利、波兰、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阿尔巴尼亚等9国,遍及152个城市,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除了进行个人独奏演出和完成较多的伴奏任务外,具有娴熟德文英文功底的周广仁还要担任文工团全程的翻译工作,充分展现了她在世界级重大活动中与国外音乐界的沟通能力,为其后来频繁与国际音乐界进行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她每场必弹的中国钢琴作品就是丁善德先生创作的《第一新疆舞曲》,她的演奏总能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钢琴音乐,向世界人民展示着中国钢琴音乐的魅力。她在第三届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文艺比赛中获得个人独奏三等奖,“钢琴家周广仁”这个名字从此闪耀在新中国钢琴音乐获奖名单的首位。

  回国后她便开始职业独奏生涯,在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担任钢琴独奏演员。1953年她不仅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访问罗马尼亚、波兰,还于12月到次年3月在德国歌舞团做翻译。1955年5月至6月在沈阳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前身)随波兰专家学习,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周广仁始终保持旺盛的热情,积极地应对所有工作。她还认真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并积极地向党组织靠近。她的工作总是得到各部门、各级领导的赞扬,从而获得了当时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奏员”荣誉。

  为准备1956年首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1955年l0月,她来到中央音乐学院进修,在苏联专家塔图良(A Tatulian)班上学习,并开始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教(兼职)。1956年她参加柏林第一届舒曼国际钢琴比赛,获第八名的成绩,同时获中央音乐学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和文化部“优秀演员奖”。1956年她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1959年,周广仁先生不仅正式调入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任副教授、主科教研室副主任,还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的称号。此后虽然她参加各种各样的演出活动(如1962年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赴香港、澳门慰问演出等),但从此她的一切与这所新中国高等音乐学府与中央音乐学院钢琴学科的发展紧密相联,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少年周广仁

  二、傲雪寒梅

  正当她事业家庭全面上升之际,一场历时10余年的残酷寒冬毫不留情地摧残着她,她强忍精神上情感上的巨大痛苦,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弥补当时学生们教材短缺,她改编创作了大大小小10余首钢琴曲,如《舞剧〈白毛女〉序曲的引子》《乒乓歌》《国际歌》(四手联弹),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曲有的只有8-10小节,却给当年学琴的孩子们留下深刻印象,至今还常常出现在钢琴初级教程里。她创作并改编的《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和《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更是广为流传的钢琴作品。

  1978年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周广仁努力弥补着失去的艺术生命。她苦练钢琴技术,竭力找回以往的光辉。1978年4月,周广仁迫不及待地带着对钢琴艺术的热爱执着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自己的个人钢琴独奏会,同时也将那些年“销声匿迹”的外国钢琴曲又重新搬上了舞台。这是她在“文革”以后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也是中国钢琴家在“文革”以后举办的第一场个人音乐会。这场看似“普通”的钢琴独奏会,却因为处在特殊历史时期率先举办而广受世人瞩目。在这次音乐会后,周广仁又连续在上海、厦门、福州、天津等地以同样的曲目巡演。这是迎来钢琴艺术的春天的“敢开先锋”音乐会,是周广仁对中国钢琴事业的一大贡献。继她这次重要的音乐会之后,在上世纪70年代停滞下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在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崛起。

  1980年8月至1981年2月,她开始中国钢琴海外交流之旅,她接受美国斯诺基金会的邀请,作为“斯诺衔教授”,赴密苏里州立大学音乐学院讲学。在这5个月中,她遍访了32个城市,在29所大学里作了讲学和表演。讲学是以介绍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发展为主,重点以作品为例,表达中国作曲家和钢琴家为建立民族的钢琴音乐所做出的艰苦探索和创作,并演奏了《牧童短笛》《新疆舞曲》《阳关三叠》《夕阳箫鼓》等中国钢琴作品,美国听众惊叹于钢琴这种西洋乐器和中国民族曲调结合在一起产生的美妙效果。1981年,她担任第六届范·克莱本(Van Cliburn)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归国后在沈阳、天津、上海、福州、厦门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

  正当她热情地迎接着自己钢琴艺术高光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重重地降临到她的身上。1982年5月14日,周先生在陪同外宾试琴的瞬间,移动的三角钢琴琴腿突然脱落,她下意识地试图用自己的手托住沉重的钢琴。因为她一心保护学校仅有的一部较好的三角钢琴,她右手3个手指被砸伤,其中中指粉碎性骨折,无名指被砸断,滚落在地上。作为钢琴演奏家的她突然失去了三根手指,这样的打击令全院师生心痛。但顽强的周先生不仅没有被吓到,反而在手术后的第2天强忍钻心的疼痛,仍坚持收听法语广播讲座,继续关心系里的工作,安慰着去看望她的领导和师生,她说:“我想通了,虽然丧失了演奏能力,我仍可教学,把多年的教学心得整理出来……还有很多事可做。”

  这是何种人格!何种精神!她就这样坚强倔强!拥有乐观的心态、顽强的精神的周广仁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治疗,并于出院的第3天开始了每天艰难地恢复手指弹奏练习,每次的触键伴随着的都是难以忍受的疼痛。当别人劝阻她时,她很平静地说:“早晚都会疼的,伤了神经还是早点适应好。”一年以后,她带领学生为北大研究生进行了伤后的首次登台演出,弹奏肖邦的《摇篮曲》,同时献给为她治愈手指的李延妮医生。这首用血泪换来的乐曲,赢得长久而热烈的掌声,当时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催人泪下。就是这样,带着伤残的手指,她又神奇般地重返了演奏舞台。

  在手指受伤恢复的时期她不仅坚持教学,为钢琴系培养新生力量,同时还关注社会上愈来愈突出的业余钢琴教学问题。她始终认为“钢琴事业未来的发展希望在下一代身上”,并将钢琴和音乐事业普及工作作为自己永远的奋斗目标,她选定了普及钢琴最好的办法——创办钢琴学校。“星海”和“乐友”两所钢琴学校先后创办于1983年和1989年。其中“星海钢琴学校”当时在北京的名气和影响最大,这是由周广仁先生与北京钢琴厂共同创办的,是全中国第一所青少年钢琴学校。不仅在北京,甚至全国各地的一批又一批的学生都慕名而来报名入学,接受周广仁的亲自教授和“星海”学校教授们的钢琴艺术培养。

中年周广仁

  三、盛放芬芳

  20世纪90年代以来,周先生热心组织全国范围的业余钢琴考级活动,亲自参与编选教材,亲任中国音协和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她不仅亲自主持北京地区的考级,还远赴新疆、青海、贵州等地进行考级评审并讲课辅导。那几年,她在北京音乐厅每月主持一场钢琴普及音乐讲座,介绍经典钢琴作品,听众踊跃参与。她又在中央电视台《音乐知多少》专栏节目中,连续主持了16讲《钢琴名家名曲欣赏》,在更广大的社会层面上传播着钢琴艺术,提高着人们的鉴赏水平。

  周广仁认为“老师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少年儿童钢琴事业的发展”。在她的极力推动下,从1996年至2005年,北京艺术学校音乐分校每年举办一次“全国钢琴师资培训班”,10年间从未间断,全国各地的钢琴教师纷纷进京参加培训,为中国青年钢琴教师打开了教学技巧训练和审美标准培养的窗口,是周广仁继推动钢琴普及教育成功后的又一个崭新的举措。当时周广仁还为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录制了培养音乐院校大专、中专钢琴教师演奏技术的40集钢琴演奏教程,其中为大专教师录制的20集书面教程于2001年10月出版,名为《教育部卫星电视艺术教育丛书——钢琴演奏基础》。在书中周先生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她对钢琴技术训练的观点。2004年“周广仁钢琴艺术中心”成立,让钢琴艺术更广泛地普及,继续为中国钢琴音乐输送人才和培养钢琴师资,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推波助澜。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著名教授,周广仁在教学上注重因材施教,老、中、青三代学生中有的现在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如青年钢琴家王笑寒、逄勃、关淇等;著名钢琴教授,如但昭义、倪洪进、黄佩莹等,学生遍布大江南北。1986年当她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时,在她所领导的教研活动中,贯穿着她支持“全国钢琴音乐创作”和促进全国钢琴教学界交流的思想。她很重视开展教研活动,其中以对“中国钢琴音乐民族化”的探索和对“主科教学”的探讨为最突出。1991年10月,周广仁倡议主持的“全国音乐院校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这次研讨会历时5天,共举行了3场大型专题论文报告会、1次自由演讲与3次小组讨论发言,以及4场“学生音乐会”“丁善德先生作品介绍” “中国作品音乐会”,还特邀美国钢琴家作讲座和公开课,200余人出席研讨会。作为大会主席团与筹委会主席的周广仁在研讨会开幕词中说到:“全国音乐院校钢琴主科教学研讨会,将在长期教学实践基础上进行学术性探讨。因此,通过对钢琴主科教学历史经验所做出的实事求是的总结,必将对进一步提高我们钢琴主科的教学质量,缩短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研讨会筹备过程中,周广仁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制定《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4年制本科钢琴专业课教学大纲》,这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成立以来的第一份教学大纲,是周广仁通过自己的努力并与钢琴系的团体协作共同完成的具备专业性、科学性、学术性、权威性的大纲。第一次明确了钢琴系主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原则,使钢琴教学有章可循、有纲可依,它无疑成为中国钢琴专业教育的准则,为进一步形成钢琴教学体系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的40多年,周广仁先生的演奏事业从未停止过,她开创的双钢琴音乐会和多人合作音乐会在当时引起轰动。1993年举办“周广仁师生双钢琴音乐会”,整场音乐会全部是“双钢琴”演奏形式,除了周广仁的学生们的“双钢琴”演奏,她还特邀牙买加女钢琴家格蕾丝·鲍泰利一同演奏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这场音乐会开创了“双钢琴”在中国舞台上演出的历史;1995年,她又一次组织举办了“中外著名女钢琴家双钢琴音乐会”,与鲍蕙荞、谢华珍、包黛诗、格雷丝·鲍泰利同台演出。在2005年12月13日举办的“琴心交响——六架钢琴合奏音乐会”上, 77岁高龄的周广仁亲自登台,带领中央音乐学院老中青三代共12位钢琴家共同演绎美国作曲家格什温作曲、王燕樵改编的《波吉与贝丝》,这场壮观的“六钢琴”演出是中国钢琴界难得一见的盛况,这是“双钢琴”音乐会演出形式的延续,是周广仁对多钢琴演奏形式发展的又一次推动。

  四、梅香四溢

  周先生一生永远处于学习之中,她从不会停止学习的脚步。她是杰出的钢琴教育家,每天都有很多学生老师向她请教;她是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的灵魂人物,处理着校内各种事务;她还积极投身演奏,克服一切困难,坚持看各式各样的音乐会;与此同时她还在这几十年里撰写数目颇多的钢琴音乐介绍性、欣赏性的文章,发表在《钢琴艺术》《儿童音乐》等国内音乐期刊上,这是周广仁普及活动中的一个方面。1985年至1989年连续5年,以《周广仁教授谈儿童学钢琴》为题在《儿童音乐》杂志发表,每年6期,共发表21篇专题短论,涉及儿童钢琴演奏的基本技巧、常见问题、乐曲的理解等学习钢琴的各个方面,对儿童钢琴演奏以及儿童钢琴教学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和影响。1996年我国第一本钢琴艺术理论研究性期刊《钢琴艺术》诞生了,周广仁成为该杂志的主编,她在创刊号上的发刊词中说道:《钢琴艺术》是中国第一本专论钢琴的杂志,我们希望它成为钢琴专业工作者和爱好者的朋友和参谋,成为大家畅所欲言的园地,成为沟通的桥梁。

  20余年来,经过主编周广仁及钢琴界人士的共同努力,《钢琴艺术》早已经成为中国音乐界唯一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器乐专业期刊,它为中国钢琴理论研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更多的音乐学者参与其中。理论指导实践。身为主编的周广仁始终坚持如期地为《钢琴艺术》撰写理论文章。周广仁深刻地认识到中国钢琴事业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对钢琴理论与艺术的研究和探讨。《钢琴艺术》的创办填补了中国钢琴音乐理论的空白,促进了中国钢琴理论研究向更深入的方向发展,周广仁对《钢琴艺术》的创办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推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理论研究的发展。

  此外,周广仁经常在《钢琴艺术》《人民音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交流、评论文章。介绍和评论音乐家的文章有《喜听钢琴家吴乐懿教授的演奏》《一场难得的钢琴独奏会》《杰出的钢琴教授——马克·杜朗》《老有所为——听招翠馨教授钢琴独奏会有感》《悼念中国杰出钢琴家许雯平》《著名钢琴家殷承宗》《〈中国钢琴诗人——顾圣婴〉简介》等;还有推荐教材和与青年教师交流的文章,如《和青年教师的对话》《推荐一本好教材》《推荐几本有关钢琴演奏艺术与教学的好书》等50余篇。从文章发表的数量看,周广仁是中国当代钢琴家中发表文章最多的一位,俨然是一位笔耕不辍的理论家。

  伟大的时代激励着她。钢琴演奏家出身的周广仁深刻地体会到演奏实践在培养成熟钢琴家过程中的重要性,也深刻地认识到未来中国钢琴人才将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熟稔国际钢琴比赛规则、探索国际大赛经验是每一位钢琴老师及音乐学院迫在眉睫的任务。至2006年5月止,周广仁个人共出任包括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在内的各国国际钢琴比赛评委30余次,其中包括美国范·克莱本、英国利兹、莫斯科柴可夫斯基等国际钢琴界知名比赛。而更值得一提的是,1994年周广仁先生主动承担起创办第一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的重任,至此中国就有了高水平的国际钢琴比赛。在周广仁先生的带动和钢琴界各方努力下,中国国际钢琴比赛不仅能够邀请到众多国际钢琴大赛著名评委,而且为国际钢琴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的优秀中外钢琴家。周广仁连续3届担任评委会主席,使这一赛事成为中国高水平的国际比赛之一,扩大和提高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国际影响与地位,在中国与世界之间建筑了一座“沟通桥梁”。有人说周先生不仅是钢琴教育家、演奏家,更是中国钢琴事业的活动家、领路人,她是中国钢琴事业发展的灵魂人物,在她的引领和支持下,中国钢琴事业在改革开放时期在国际乐坛上绽放出异样的光彩。

  周先生突出的贡献和成就必然赢得广泛的赞誉。她不仅是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第四届常务理事,还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3年)、“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1998年)、“老教授科教兴国贡献奖”“中央音乐学院杰出贡献奖”“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重要荣誉奖项,“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个人经历还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的《世纪妇女名人录》等。在这些荣誉的背后是来自社会和琴童们一声声“钢琴奶奶”“中国钢琴教育之母”“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灵魂”等亲切的称呼。周先生的伟大从来都是与平凡而杰出的工作融合在一起,当我们在中央音乐学院里看到那位和蔼可亲的周广仁先生时,她的精神化成无形的力量,滋养和鼓励着我们。

  周广仁不仅是20世纪中国音乐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也是当今在国际乐坛上最具影响和权威的中国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音乐活动家。周先生一生爱美,衣品优雅,谈吐温和,无论是上课还是演出,甚至在家中,外在与内心完美协调于一身。她用顽强高尚的精神和坚韧的艺术信念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绘制了精彩绝伦的艺术画卷,为中国钢琴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春天已至,那凌寒傲雪的红梅,笑迎春风……

(作者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