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生树 香播四方
——《何培基作品自选集》漫评
栏目:心语
作者:魏德泮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日,我刚得知《何培基作品自选集》由南海出版公司正式出版发行的消息,就收到何培基先生寄赠的大著,十分高兴。因为我与何先生相交半个多世纪,亦师亦友,相识且相知。《何培基作品自选集》洋洋40万字,分《学术视野》《议论纵横》《人物春秋》《文苑偶拾》《菲京留踪》五辑。文章内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收进了从1957年作者读大学二年级在《福建师院》校报发表的作品,到2021年在《深圳特区报》文艺副刊发表的作品,相隔长达60多年。自选集涉及文史哲领域,是一部涵盖文史随笔、文化散文的专集,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人文关怀和个人感受,集学术性、文学性、欣赏性于一炉。

  何培基先生1936年生于福建泉州,1958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从事师范教育、高等教育、海外中文教育凡40年。曾两次荣获“教书育人”荣誉奖,任华侨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并被国务院华侨事务办公室选派赴菲律宾华文书院任督导。1997年退休后移居深圳,生活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先后应聘在两家上市公司从事企业文化和外宣工作。直到今日,85岁高龄的他仍然坚持写作,讴歌朝气蓬勃的新时代,赞美日新月异的新生活。

  写作教学 自成体系

  该书第一辑《学术视野》中涉及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作家研究、思维科学、姓名学、中文教育等方面的论文,但本辑集中于写作专题,且涵盖阅读学、文章学等方面的论述。

  何培基先生在长期的写作教学中,经过不断的实践摸索和经验总结,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教学法”;何培基先生的写作教学理念自成体系,这集中表现在他的长篇论文《写作教学之我见——“写什么”与“怎样写”》。为了实践他的写作教学理念,他身体力行,亲自带领华侨大学学生到安溪、德化、安海、南安、福建炼油厂等地做社会调查,先后辅导过5届学生写出社会调查报告218篇,包括自己写的“下水文章”,先后编印了3本调查报告集,撰写的万字论文《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才、立业的必由之路》在中国国防科技大学《中外高教研究》发表(1991年第一期),受到广泛关注。

  视野宽广 思辨敏锐

  第二辑《议论纵横》,从目录就可以看出作者视野之宽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思辨之敏锐——与时俱进地捕捉改革开放中的社会热点、舆论焦点展开漫议。它们或深刻:《哲人、名家“自白”的启示》《宽容厚道是一种美德》;或警醒:《设立“蜗牛奖”旨在治懒、治庸、治怠》《听听振聋发聩的声音》;或新奇:《“面点王”重文化味》《话说城市雕塑〈深圳人的一天〉》《广告的震撼力》;或迅捷:《在疫情防控的日子里》《迎佳节且话中国吉祥文化》;或时尚:《当下如何回答“鲁迅之问”——我们现在如何做父亲?》《漫议“如何为孩子起名”》;或诙谐:《名人改名为哪般——姓名学趣谈》《名家幽默自传品评》……无不给读者以思路的拓展、情感的蕴藉、心灵的启迪。

  既是美文 又是史料

  第三辑《人物春秋》专写人物。从伟人毛泽东、何香凝,文坛大师郭沫若、金庸,著名作家张恨水、叶永烈,慈善家邵逸夫,体坛明星吴敏霞,直到平民百姓,如甘于清贫、终生从教的小学校长,目不识丁、扫盲班学习模范的草根农妇……作者怀着敬仰、钦佩、赞美的深情,以某件事为写作缘起,选取人物的某个视点作介绍,独具匠心,别出心裁。

  比如,写伟人毛泽东,作者根据《毛泽东遗物事典》一书中“读书求知篇”的专章记载,从毛泽东纪念馆现存的实物、照片寻找佐证,专写他一生酷爱读书、以读书为乐这个方面,从他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延安时期、晚年时期分别举例阐述,并得出自己的感悟:“没有那些浩瀚书海的教育、滋养,也不可能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不可能有毛泽东的诗情、才情、高度、深度。”

  作者根据1962年11月1日郭沫若畅游武夷泛舟九曲后,经过建阳留下条幅一轴、楹联一对的史实,写出《记郭沫若同志建阳之行》,很有文史价值, 1983年6月被选入《建阳文史资料》第二辑。

  作者了解到华侨大学中文系1968年一位印尼侨生成为中华全国侨联先进工作者后,写出《牡丹乡一枝花——记青岛市侨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黄利群》,彰显这位归国华侨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

  作者知悉1985年教师节,他曾就读的泉州七中(原晦鸣中学)门生为已故老校长林孝良先生重修坟墓并隆重举行揭碑典礼,泉州市政府领导亲临参加一事,就撰写《认认真真教书,清清白白做人——缅怀先师林孝良老校长》一文,称颂他甘于从教、甘于清贫、甘于守拙、甘当平民的道德操守和精神品格,为普通教育工作者树碑立传。

  本辑作品,从伟人名家到凡夫俗子,以事写人。既展现人物的独特风采,又能窥见人物所处时代的风貌,既是美文,又是史料。

  文风澄澈 审美纯正

  第四辑《文苑偶拾》含个人创作的散文、游记等作品,文风澄澈,清流泻注,雅俗共赏;以及对他人作品的鉴赏,有诗评、书评、画评、影评等,从中可识见何培基先生纯正的价值观、审美观。

  这一辑更多的是评论他人的艺术作品,其中有:对熊召政的《祭司马迁文》的赏读,对文坛耆宿郑逸梅所著《艺坛百影》和《艺林散叶》的评论,对著名版画家古元画展的观后感,对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与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的漫议,对著名诗人舒婷参加深圳诗会的述评,对泰戈尔、卞之琳、朱自清、顾城、北岛等中外新老诗人以及当代草根诗人作品的短评……所论所评达到了散文创作应有的“博闻、卓见、妙笔”三方面较好地结合,让人读了兴致盎然,深受教益。

  访菲结缘 播撒情谊

  第五辑《菲京留踪》为作者旅居菲律宾首都马尼拉期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片段记录。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菲律宾怀着深厚的情感,有对“千岛之国”菲律宾旅游胜景导游般的介绍,把黎刹公园、夏都碧瑶、百岛沙滩等“世外桃源”描绘得有声有色,如在眼前;有对菲律宾中文教育积极推动者陈永裁先生的赞誉,记述他作为祖籍福建晋江居留菲律宾侨界首富,秉持中华传统美德,鼎力支持菲律宾中文教育事业,专款资助长期培训华校中文师资,资助菲律宾华裔青少年赴中国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有马尼拉市丹心书院救灾活动的现场报道,记述1995年菲律宾岛上遭遇玛孟飓风和火山泥流的灾害,丹心书院捐献衣物、食品、文具玩具以及日用品,用大卡车运送到100公里外的灾区,亲手交给600多户灾民的感人事迹;有回忆当年参加泉州晦鸣中学菲律宾校友会举办的相关活动的感受。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此处之“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也指作者的气质、才性、志趣、德操等等主体精神内蕴。前者为作品之气,后者为作者之气。《何培基作品自选集》就是洋溢正气、清气,弘扬理想、美德的佳作。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曲、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