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芳华献“琼花”
——薛菁华与《红色娘子军》
栏目:视线
作者:温秋圆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薛菁华扮演的女主角“琼花”,成了一代人深深的回忆:1971年,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被搬上银幕,薛菁华出演吴清华(由吴琼花改名),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红透国内外的“芭蕾舞明星”。

  大幕拉开,昏暗的灯光,恶霸地主南霸天在阴森的土牢内,薛菁华扮演的贫农女儿吴清华被大锁链绑吊在柱子上,狗腿子老四奉命将她卖掉。在充满抗争情绪的音乐中,吴清华一个“弓箭步”挺立牢门,飞起一脚踢倒老四,冲破牢笼,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这是舞剧电影《红色娘子军》的序幕。该剧由李承祥、王希贤、蒋祖慧编导,讲述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海南岛的革命故事。

  薛菁华在电影中留下了许多经典瞬间。其中,吴清华与老四搏斗、与团丁对打的两段双人舞是整部剧的灵魂。两段舞蹈构成了吴清华生命成长的过程,她打破枷锁、冲出牢笼,反抗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全靠丰富的舞蹈语汇来表现。

  在第一场殊死搏斗的双人舞中,吴清华以红舞服、长辫子的形象出场。从土牢逃出后为躲避老四等人的追捕,吴清华躲藏到椰林中。她前闪后躲,跳起了独舞,完成了轰动一时的高难度动作“倒踢紫金冠”。

《红色娘子军》中的“倒踢紫金冠”

  “倒踢紫金冠”原是京剧中花旦与武生的一个舞台动作,演员在打花枪时,脚往后踢,用脚尖去够棒头或者发冠。薛菁华加大难度,让前腿离地踢75度,后腿迅速后踢,右手向上起三位手,后腿最大幅度(130度)触碰自己的手,前后五次跳出无比优美却极具爆发力的“倒踢紫金冠”,强烈表现吴清华想要冲破束缚的决心。

  电影进入了吴清华和老四的双人舞。吴清华被前来搜捕她的老四发现,二人以双人舞的大翻身跳动作,开始了拉扯与搏斗。老四将吴清华抓住,抛回空中后两人对峙,吴清华万般无奈,用脚尖急速后退躲闪,诉说着她被鞭打得遍体鳞伤的悲伤。

  音乐渐渐激昂起来,老四将吴清华拎起,吴清华做了一个动作“扫堂腿”把老四摔向一旁,乘机逃脱。凶恶的老四紧追不放,抓住吴清华双手,两人不停拉扯。吴清华以芭蕾舞动作大后腿和急速脚尖后腿转,倾诉了满腔的怒与恨。

  她仍逃不出老四的魔掌,老四愈追愈激烈。吴清华随即做起芭蕾舞动作“转身跳”,紧接着是“180度大片腿”“下竖叉”“掖腿转”和一个贴地的京剧动作“乌龙绞柱”。短短两分钟内,“鹞子翻身”“高踢前腿接吊腰”“跪地甩头亮相”等50多个动作目不暇接,随着吴清华愤怒的眼神倾泄出来。最后吴清华还是无奈被老四反手按压在地,音乐骤然停止。

  这一段双人舞,薛菁华一气呵成,完成一连串高难度中国古典舞和芭蕾舞动作,加以大量大幅度戏曲动作带来的力量感,表现了清华强烈的反抗精神和想要逃脱的决心。

  舞段中舞蹈形象的强化,由舞蹈动作的强弱、快慢及幅度大小来完成。阿拉贝斯克是芭蕾最标志性的舞姿,多呈现舒展轻盈之美。这段双人舞中,老四在单手抓住吴清华手臂之时,吴清华原地做出动作“阿拉贝斯克”,手势由掌变拳,速度、力度和幅度明显增强,舞蹈情绪由高贵典雅变成了悲愤和反抗,更好地推动情节发展。

  电影到了第五场,又一段吴清华和团丁对打的双人舞把剧目推向高潮。这段舞蹈中,背景发生了变化。在党的教育下,吴清华逐渐成长为一名刚毅不阿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衣着也从丫鬟服装转换为飒爽军装。她没有停止抗争,不同的是,从基于个体的命运抗争到革命抗争,她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为更好地表现“战斗”题材,实现芭蕾艺术的“革命化”,《红色娘子军》编导在此段双人舞中设计了诸如刺杀、挥刀、投弹等动作,将军事训练动作与芭蕾足尖技巧结合,塑造了女战士的飒爽英姿,极大丰富了芭蕾的舞蹈语汇。

  为歼灭敌人后援,红军主力部队迅速转移,插入敌军后方。吴清华看到敌人团丁以后,立即双手举刀,勇敢地挥力砍去,坚决不让敌人占领阵地。激战中,吴清华钢刀脱手。她赤手空拳,猛扑过去,毫不畏惧,掐住团丁的喉咙,舞蹈展示为“迎风展翅”,落“摔叉”。吴清华一脚踢飞团丁的大刀,二人徒手搏斗。吴清华机警地将团丁绊倒,团丁招架不住,被吴清华踩在脚下,此处采用了中国舞的“前桥”“虎跳”。最后,吴清华迅速用芭蕾舞动作转身。

  薛菁华完全沉浸在角色当中,她感到自己与“吴清华”合二为一,精神达到一种至高体验。愤怒到极致一刻,她乘机夺下团丁的匕首,大喊一声“杀!”,一刀结束了团丁的性命,把剧目推向高潮。

  整个搏斗过程无缝连接,舞蹈抓住吴清华“反抗”特点,用足尖强劲的力度和向上的动势,展现了吴清华从一个苦大仇深的乡下丫鬟,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生动描绘了一幅中国妇女坚强不屈的壮美图卷。

《红色娘子军》剧照

  较之传统古典芭蕾,《红色娘子军》一改常规,刷新古典芭蕾亘古不变的足尖形象是这部剧的成功之处。古典芭蕾舞根植于宫廷文化,有一整套严格的足尖程式,手势和造型亦有规范。如《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不朽经典,展现的是优雅柔美的白纱裙形象,多表现公主与王子的爱情故事。在芭蕾历史舞台上,塑造英姿飒爽的“穿足尖鞋”的娘子军形象,《红色娘子军》开了先河。该剧以军装、短裤、八角帽装扮刻画人物,使得世界芭蕾史上出现了吴清华这样一个极具反抗精神的女奴隶形象。

  舞台上这两段双人舞,大胆跨越芭蕾舞和中国古典舞语汇的界限,以芭蕾的舞蹈语汇为主体,融合芭蕾舞艺术的优雅,与开、绷、直、立等力量、强度、幅度不断叠加的美学特质,同时大量融入中国民族舞、戏曲舞蹈成分,让人感到既有足间舞的贵气,又有民族舞的朴实,展现出中国芭蕾独有的特色和民族风情,为巾帼女战士增添了刚柔并济的风采,成就了银幕上永恒的经典。

  两段双人舞的背景音乐,对舞蹈形象也起了烘托作用。此二处音乐富有节奏和力度变化,充满了搏斗、愤怒和反抗意味,且随着剧情的展开而发展、加剧,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鲜明。

  《红色娘子军》是一个特殊历史年代的产物,舞蹈艺术的运用都围绕着中国特殊年代以及中国人民特殊的思想和情感展开。薛菁华回忆,为编导《红色娘子军》,主创们深入海南岛参观纪念馆,走访老红军战士,采撷娘子军生活细节。他们观察当地妇女戴的斗笠,穿的扇面般的喇叭裤,舞的“跑跳步”等地方元素,还目睹了海南社会底层妇女饱受压迫的情形,生发了强烈的抗争意识。

  这些复杂情感的沉淀启发了主创们诸多思路,为后来的舞蹈结构和动作设计注入了生活源泉。《红色娘子军》精益求精,经久不衰,以震撼人心的悲壮情节,恢宏绚丽的场面,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了芭蕾舞界的标杆和创作力量。

  半个世纪过去了,《红色娘子军》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感召力。今日的人们再看《红色娘子军》,早已超越对它艺术价值的怀念,而是作为一代人的集体文化记忆。薛菁华也在这部影片的淬炼中,读懂了苦难,气质焕然一新,也因此能竭尽全力塑造出一个宁死不屈、有血有肉的吴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