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而舞,为时代抒怀
——北京舞蹈学院“百年百部”作品展播中的人民影像
栏目:视线
作者:莎日娜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21年伊始,北京舞蹈学院启动主题为“为人民而舞”的“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举全院之合力,依托网络媒体平台,通过采访、再现等方式整合作品资源,展现入选作品所蕴含的人民文艺的美学原则、叙事特征、舞蹈语言、实现路径等,打造一百部北舞建校以来创作的优秀舞蹈作品集成,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献礼。至今已推出作品过半,传播统计浏览数据超671万,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百年百部”作品线上展播活动在总结历史舞蹈创作,引领新时代舞蹈创作的历史交界点上,以时空广度、人文深度、历史厚度的北舞底蕴,彰显着北舞人在个体价值、国家发展与时代浪潮的交织中表达人民理想、在时代精神的濡染下寻求人民身份的认同;在历史真实、艺术真实与情感真实中构建永不褪色的人民记忆的艺术追求;深度挖掘这些经典作品中所映射的人民影像,探究在传统的课堂教授、教材开发、教学实践等思政教育实施路径之外,利用新时代网络传播的视听优势,引导理想信念、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培养职业精神、传承北舞人爱党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传播红色基因重要路径等方面具有创新意义的思政教育价值,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重要文艺论述在中国舞蹈创作和教育领域中的一次生动实践。

  用从人民中学习到的舞蹈语汇,表达人民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存量丰厚、底蕴深远的中国舞蹈积淀了中华各民族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智慧。“百年百部”作品展播中的入选作品,都具有对人物的塑造血肉丰满、对生活的再现至臻至美、对时代的讴歌真挚热情的共性特征,这些都源自北舞人坚持“为人民而舞”,把从人民生活中汲取到的创作素材投射到为人民立言尽意的艺术追求中。

  戴爱莲作品《荷花舞》用小碎步、向上开阔挺拔的身体姿态,呈现出推翻压迫的新时代人民的自信。《雁舞》以草原上的鸿雁比喻人民,通过对鸿雁拟态的舞蹈语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在经历暴风雨的磐砻磨砺之后傲然高飞的心路历程。如果说以戴爱莲、贾作光作品为代表的新中国舞蹈艺术奠基时期的作品更多呈现出的是人民情感意愿向外辐射的状态,那么世纪之交的舞蹈创作如《残春》《海歌》《红扇儿》等则更多的是向内寻求人民内心愿望的表达。这些舞蹈从人民生活中、从传统中将人生的责任担当思索沉淀、追求生活大海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通过极富张力的身体语言表达,是创作者表演者更是中华儿女在时代的变革中寻求个体价值与国家发展交织一处的深刻表现。《东方红》《六月青荷》呈现出的集体美感、《北风吹》《萋萋长亭》呈现出的正义美感、《老伴》《咱爸咱妈》呈现出的真实美感,更有《淮水情兰花弯》以“植根乡土、面向舞台、致敬伟大的人民艺术家”为主题直抒胸臆、致敬人民的崇高美感。无论是对情感的外化还是对传统的内省,这些作品都是以人民为主体意识的身体表达,从人民舞蹈中提炼加工语汇,让人民在舞蹈作品中看到自己、感受到启发、将人民的愿望理想和意志借由舞蹈表达。

  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创作方法,获得人民认同

  舞蹈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形式,以组织加工的身体语言,通过意象思维的方式呈现出来。只有将身体表现的感性直观与意义建构联系在一起,才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同感。舞蹈创作如何精准地把握这种联系,就需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思想,需要创作者脚踏实地的生活的积累、以人民的视角和身份凝练主题、把握创作方式。

  北京舞蹈学院自建院以来就有着创作采风的优良传统,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是基于主创团队深入中华大地、用心用情感悟生活在这片热土上人民的喜怒哀乐的呈现。红色题材舞剧《井冈井冈》是一部让当代观众深切感受革命精神的优秀作品。这部作品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结构,没有战争场面的复现,而是通过小丹和秋生的小人物视角,表达井冈山的烽火岁月、致敬革命先辈。开满红杜鹃的井冈山、红米饭南瓜汤……主人公小丹和秋生从暗生情愫到喜结良缘都是井冈山普通人的生活写照。观众很容易在这样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情境中产生对作品主人公的身份认同。就在观众代入感完成之后,设置了小丹孕育新生命的同时秋生牺牲这样一段催人泪下的舞段来表现。小丹追随红军战略转移托孤的那一跪等场景既有历史的真实,又经由编导选择性的重构:将生的希望、死的绝望、撕心裂肺、却又殷殷期盼这些对立的情感维度都融合在小丹的内心世界并通过极富张力的身体动作表达出来,这样的选择基于历史的真实、情感表达的真实,在痛彻心扉的观演感受中让革命主义情怀在当代观众的心中自然流淌。正是主创团队先后数次深入井冈山地区采风,才能够形成这样震撼人民内心情感的编创手法,促使观众跟随表演完成身份认同,而这样的身份认同感则是当代红色题材舞蹈作用于思政教育层面的内在情感机制。

  “百年百部”作品展播中的红色革命题材作品如《井冈井冈》、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件的舞剧《红船启航》,以及舞蹈诗《那些故事》等,将革命精神在一个个具有形象化的舞段中延展和铺陈,形成各具风格意蕴的精神话语的身体外化表述。正是因为编创者的深入生活,方能够成就经典,成为永不褪色的人民记忆。

  将艺术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引领时代风气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开启新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之路,到世纪之交探索独立的中国舞蹈精神,再到今天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北舞人从未缺席,始终以人民的信仰、卓越的艺术追求用舞蹈镌刻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引领着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潮流。

  在贾作光持续六十多年的舞蹈创作历程中,经历过两次“不被认可”。第一次是在初到内蒙古地区由于不了解人民生活,表演的舞蹈不被接受。第二次“不被认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舞蹈《海浪》。贾作光将草原上的雄鹰形象叠合高尔基作品《海燕》的寓意,展现改革开放带来全新的风貌、青年人勇立潮头全身心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激荡洪流,这在舞蹈创作倾向“舞种划分明确、舞蹈主题明确、人物形象鲜明”的时代是具有超越性的创造。 《海浪》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创作的价值引领:文艺要反映人民的心声,更要把从人民中学习来的东西,转化为引领人民的力量。具有价值引领的优秀舞蹈作品,正是以个人的艺术追求、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从而走在了中国当代舞发展的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百年百部”作品展播中不乏这样创造性的引领之作:孙颖作品《踏歌》准确地把握了上世纪80年代美学复兴的大潮,将历史文物中的舞姿舞容融入当代人的审美旨趣从而开启了一代汉唐舞风;古典舞《风吟》以自成一格行云流水的身体姿态将当代中国古典引入本体自觉的佳境;国际标准舞《丝路行》依托新时期“一带一路”倡议,将敦煌舞姿和拉丁舞有机结合,把中国人的历史传统和民族情感以国际舞蹈语汇呈现,在世界面前展示了新时代中国舞蹈兼收并蓄、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

  北京舞蹈学院“百年百部”作品展播活动,充分展现了“为人民而舞”的艺术追求和为时代抒怀的使命担当。在建党百年的重要时刻,在中华民族向全世界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大潮中,必然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