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会发言选登
  来源:中国艺术报

重阳文化的时代精神

程健君
(中国民协顾问)

  包括重阳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怀,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并在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的滋养中逐步发展,从而不断增强华夏民族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亲合力,在今天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源泉、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重阳节的文化特性,按民间风俗的意愿,是以祈求幸福、驱除灾害的信念传统为基础,以传承文明、拥抱自然、尊老敬贤的精神为方向,寄托着华夏子孙崇敬先人、感恩先贤的深厚情怀,承载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文化意义,凝结着浓浓的乡愁记忆。

  重阳文化在今天不仅是文化遗产的经典,而且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塑造地域文化形象、追寻地域文化个性的宝贵的文化矿藏。科学利用和开发这一资源,将会使我们的家园更加富有历史感、神圣感、厚重感和文化感,使其具有独特的风尚和韵味,并赋予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而这一切将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节日文化传承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工程,要使传统节日之火生生不息,就要爱惜它、保护它、传承它,当然首先要读懂他、研究它,才能使对传统节日的关爱不仅仅是一种痴情,更是一种历史责任和社会担当。

 

重阳节:回归自然的精神诉求

万建中
(中国民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重阳节的辟邪过程是在户外完成的,这与其他所有传统的节日迥然有别。在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中,“家”是最安全的。除了春节外出拜年等必须户外开展的民俗活动以外,几乎所有的节日仪式都是在室内操作完成的。团圆之所以是幸福的,主要是基于全家人聚在“家里”,都感到很平安。

  重阳节的空间意蕴指向恰恰相反,“家”是不安全的,走出家门,投身大自然才能避免灾难。一年之中,只有重阳这一天,“家”是不安全的。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唯有重阳节宣扬了“家”的不安全意识,唯有重阳节以远离“家”的方式远离禁忌和凶恶。

  强调和大自然亲近的还有上巳节,上巳踏青,之后逐渐被清明节所替代。清明节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春季,大地充满生机。人们在“生”的季节里奔向墓地,靠近死亡,与死去的亲人进行对话。重阳节则不同,走出家门,是为了远离死亡。重阳节以死亡的威胁促使人们走出家门,爬山登高,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重阳节登高祓禊,辟邪消灾的习俗活动蕴含回归自然的强烈动机,宣扬了大自然的美好与永恒。大自然是辽阔的,是无限的,而“家”却是暂时的,是不安定的,是存在危机的。这就是重阳节日叙事鲜明的文化个性。

 

孝德传统的当代认知与传播

刘晔原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近些年来,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山东曹县,一直在重阳节举办敬老活动。今年重阳节更是笑声不断——广场舞台上唱着老人们耳熟能详的戏曲,台下是规模盛大的饺子宴,老人们围坐在一个个圆桌旁,晒着太阳,听着戏曲,吃着饺子,接受着大家的祝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当代的传承和青年一代的认同与感悟,在这个重阳活动中再次得到传播和传承!

  重阳节,来自于华夏先民对生存的需求。在对自然充满敬畏的时代,出于自身平衡掌控能力的认识,对每个月所占数字的单偶有发自内心的分类:单数为凶,偶数为吉。单数为阳,偶数为阴,而九又是单数里面最大的数字,九九相逢,大凶至极!可敬的是,中华先民面对难过的关节凶日,没有畏缩,而是以自己的智慧,通过人的活动,扭转乾坤,化凶为吉。登高避险,遍插茱萸,吃重阳糕,赏秋光之美,练体魄之强,有力地保持了秋收需要的体力,把握了生活的节奏。老人有着丰厚的生存经验,像补天的女娲一样,能为儿女撑起一片天地;像大禹一样,能疏通江河,为后代平定九州大地。因此,中华后代敬重父母,孝顺老人。这种朴素感恩之心经过圣人的提倡教诲,通过历朝历代形成的奖惩制度,使得原本自发于民间的孝顺美德成为全民族的标准公德,成为优秀文化传统。当下我们不再为衣食忧虑,我们需要的是通过节日活动增加老人们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曹县的重阳活动,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重阳节俗文化的当代价值

唐孝祥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重阳节滥觞于先秦,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魏晋,鼎盛于唐宋,绵延至今。其节俗蕴含着丰富文化价值,这集中表现在“以人为本”的观念上。不同于西方以宗教为依托的民俗节日,中国的重阳民俗中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价值观,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具体体现于其三大核心内涵:一是登高宴饮,其诉求从求仙避恶逐渐演变为娱心健体;二是采菊佩萸,包括辟邪消灾、怀乡思亲等;三是食糕祭祀,有取吉祈寿与礼俗互动之意。

  在当代,重阳节俗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文化自信建设角度来看,重阳节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重阳节俗的文化内核是构建和谐社会、弘扬正能量的重要依托,重阳节俗的传承对增强国民的文化获得感,提振国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其次,从文化产业发展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符号化,为文化遗产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提供了途径。我们要充分挖掘重阳节俗文化资源,形成“重阳文化+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助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第三,从城乡民风治理角度来看,包括重阳民俗在内的节庆民俗具有引领社会风气、促进社会治理、实现社会和谐的作用。

  当然,重阳民俗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中国的节庆民俗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它也有助于形成当代生活的文化认同,提供美好生活的文化情境。

 

重阳节是传统节日创造性转化
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

张勃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

  社会转型带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关系的深刻变化,生发于传统社会的传统节日只有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其习俗活动,丰富其文化内涵,才能顺应“关系”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并能够为解决新情况新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发挥积极作用。如何对传统节日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需要理论思考,也需要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重阳节的当代实践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一般认为重阳节起源于汉代,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登高、饮菊酒、佩茱萸、社会交往、祭祖祀神等传统习俗活动,具有消灾辟邪、祈寿求吉、敦亲睦友、娱乐身心等丰富内涵。但是近年来,重阳节变身为老年节,孝老敬亲成为新的主题。重阳节向老年节的转变,在我国台湾地区始于1953年,在大陆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2012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更从国家法律层面进行了确认。重阳节的这一转变,是传统节日在当代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典型案例。人们从重阳节的古老传统中发现其具有时代价值的元素,并予以阐释发挥,从而有效地回应了老龄化社会的需求,也促进了重阳节的重振复兴,充分体现了在处理传统和现代关系方面的中国智慧。

  一般而言,在守正创新中不断积累发展的文化传统具有更强的生命力和社会功能。为了重阳节的传承发展,当前,一方面有必要将重阳节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进一步发扬光大,发挥它作为老年节在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传统美德,解决老龄化社会问题方面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全面地认识重阳节的文化内涵,使登高、赏菊、吃糕、佩茱萸、饮菊酒等传统习俗更多、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以强健当代人的体魄,滋养当代人的心灵。

(本文系北京市宣传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成果)

 

重阳节俗与礼俗传统

王素珍
(中国文联出版社副编审)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重阳节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经验,是我国礼俗传统的重要内容。

  首先,礼俗传统是民众生活智慧的总结。秋贵重阳,重阳节是秋季大节,又称茱萸节、菊花节。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重阳节的节俗也是与九月的节气和自然物候相吻合的。茱萸、菊花、石榴等,都是九月时节的节令风物。佩茱萸、饮菊花酒这些传统习俗,与人们保健养生、消灾辟邪、祈求长寿的经验相一致,体现了民众真正的生活智慧。

  其次,新时代乡村振兴离不开礼俗传统。重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日,涵盖了送节礼、走亲戚、登高宴饮等习俗活动。这些传统习俗可以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敦亲睦友,维持和促进乡村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关注我们的节日,传承和发展礼俗传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向之一。

  再次,礼俗传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礼俗传统是社会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重阳节蕴藏了寻根问祖、敬老孝亲这两个非常重要的礼俗传统。重阳节也称为“老年节”“敬老节”,新时期重阳节节俗活动围绕老年人展开。无论是社区“千叟宴”,还是乡村“饺子宴”,这些既是传统重阳节敬老孝亲的延续,也是现代节日建设的重要发展。

 

  曹县至庄寨镇举办“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曹县2021孝善敬老饺子宴活动

  本版图片由邵艺婷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