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风暴》:
“情感性”对“戏剧性”的突破
作者:裴亚莉  来源:中国艺术报

  电视剧《扫黑风暴》近日接连在东方卫视、北京卫视、腾讯视频、中央八套播出。一个多月以来,这部以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进驻中江省绿藤市后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为基本故事线索,讲述了专案组组长何勇在督导组的指导下,和“前刑警”李成阳、年轻刑警林浩共同协作将黑恶势力及其背后保护伞成功抓获的故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网络点击观看人次高达数十亿。这个高收视的纪录,说明这部剧既具有话题层面的热点特征,又有故事讲述方式和技巧层面的新颖性,其中主要演员的出色表现,更呼应了观众对知名演员演技的期待,值得我们在更全面的角度关注该剧。

  该剧努力营造了多线索的“戏剧性”吸引力。李成阳和何勇是大学同学,曾经拥有共同的梦想——当一名好警察。但是由于十年前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成阳的师父林汉驾车时坠江身亡,李成阳的办公柜子里出现了大量的现金,他因此被开除出警察队伍,从此,十年内他都在为寻找当年的真相而努力不懈。最终,他的行动渐渐和中央扫黑除恶的决策和行动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合力,既解开了自己十年来的疑问,又帮助专案组解决了案件,重新回到人民警察队伍当中。李成阳的全部行为,作为一个主要叙事者,又勾连了整部剧情,完成了剧作的叙事任务。何勇作为专案组的组长,一方面在为中央扫黑除恶督导组提供重要的工作线索,同时也担当着一个随时准备迎接老战友归队的友情的等待者的角色。何勇和李成阳,通过不同的方式延展了既互相独立又有所交织的人物关系,显示了剧作者值得赞赏的巧思。

  和剧作的戏剧化巧思相匹配的,是该剧在视听呈现上的“神秘感”。中央扫黑督导组刚刚到达绿藤市,绿藤的人员都处在紧张的观察中。镜头透过打开一个缝隙的窗帘向外观望,外景中督导组的领导和前来见面的年轻同事在讨论着工作问题。是谁在看?镜头不断从远景推至近景甚至特写,然后再拉回远景,这样重复数次,偷窥者的视角越来越明显。也就是说,这种镜头的运用,从一开始就以极为隐蔽的方式告诉观众,隐藏在扫黑行动队伍中的不法分子,是早已埋伏好了的。这种“隐蔽”的偷窥者的视角,在剧情发展中常常被自觉用到,无疑大大增加了追剧者的欣赏难度,也增加了欣赏的满足感。

  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和赞赏的,是《扫黑风暴》构建了一种情感性对戏剧性的突破。对于一个立意正面的主旋律故事来说,对反面人物的刻画和塑造,其难度,往往要小于对正面人物的塑造,这可以说已经形成了艺术创作的一个规律,当然也是一个难题。具体到《扫黑风暴》里面的反派人物,无论是高明远,还是郑毅宏,以及派出所所长胡笑伟、纨绔子弟孙兴,他们只要照着自己的角色要求去呈现一个有特点的反派人物,都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兴趣。但是正面人物如何呈现,才能脱出刻板说教的概念化窠臼,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扫黑风暴》赢得观众的热捧,一个原因是在正面人物塑造的技巧上,实现了某种突破。我们也许可以将这个突破,归纳为“情感性”对“戏剧性”的突破。

  在观看剧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扫黑风暴》的人物性格并没有太大发展,每一个人物,他们的职业、道德操守、价值观念,都是固定下来并构成剧情推动的张力的,是人物和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的层层打开。对于一部长剧集来说,这是一种相当特别的叙事驱动。但是对于观众来说,这是对多年来以宫斗、“暗算”等为基本特征的电视连续剧的故事讲述方式的一种突破。同学情、兄弟情、人民情,以及由这些基本的情感内容所衍生出来的其他情感内容,都在编织着一张属于《扫黑风暴》的情感网络。

  李成阳和何勇的同学关系更多是为构建剧情的基本框架服务的,他们所牵涉的共同的人生记忆、人际关系,以及共同拥有的警察梦想,都使得剧情发展能够基于一种特别稳固的价值观基础。所以,尽管整个剧情发展并没有特别充裕的空间来渲染这两个人物之间的感情,但是这一组人物之间的感情基础,则对全剧起到了一种奠基性的功能和作用。以此为基点,李成阳的行动逻辑,就是他对马帅及其家人的感情,他对与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大江的感情,他对林汉的儿子林浩的既是同行又是前辈同时又被误解的复杂情感,更有他对馄饨店年轻的女店主的家人般的依赖和呵护之情:这些情感,从多个角度塑造了李成阳这个人物的形象及其“以情动人”的性格内涵。与他相关的各个人物,也都首先是从情感层面对其行为做出反映的。应该说,这种塑造人物和推进剧情的方式,并不是一般的警匪剧或者悬疑剧的常规套路,在电视剧的剧情编构方式越来越程式化的创作和接受环境中,这种方式是宝贵的、独特的,因而是吸引人的。

  该剧所选择的一种带有摇滚风格的音乐,从更大的层面上看,也是在凸显整部剧集的抒情性。但是这种抒情方式,也会存在着一种反抒情的危险,那就是:摇滚音乐总是会同时携带着一种消解性冲动,这种冲动会将抒情性推向游戏化的另一端。不能不说,新颖的艺术形式总是一种带有冒险性的尝试。

  同样的既新颖又冒险的形式创新,还体现在剧集一开始的几集里,使用了几个小标题标注出了一些事件。比如“薛梅的证据”“我的手表”“强奸”等。这些小标题引领了剧作对某一具体事件的叙述,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选择中,是有一定的新颖性的。但是这种标题方式,随着故事情节的进一步推进就没有了,小标题式的叙事方式,并不是该剧一以贯之的方式。这很难不让观众产生疑问,并因而会让观众产生“浅尝辄止”“随便提起”的感觉,对整部剧集所严肃探讨的宏大命题,很有可能会产生使之旁逸斜出的负面效果。

  不过,总的看来, 《扫黑风暴》是当得起观众的高评价和高期待的。自从中央展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扫黑除恶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群众关注度极高的重要事项,不少影视剧的创作对这一题材都有所涉及。但是能够在全国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的,却不多见。今年5月1日在全国上映的电影《扫黑·决战》,观众在短暂的冷静观望之后,选择了对该电影的热情肯定,说明观众对于影视艺术的判断,不仅关心其题材,更关心的是它的艺术呈现结果。而在题材相近的情形下,在同一年播出的电视剧《扫黑风暴》的主创团队,其信心也是可见一斑的。

  演员的演技是否在线,也是观众选择和判断一部剧集的重要标尺。《扫黑风暴》集结了当代影视剧行业中众多的实力派演员。孙红雷在《潜伏》播出以来十余年中所积累的高人气,在《扫黑风暴》的播出过程中再次强力释放。张艺兴和刘奕君分别饰演的两代警察的正面形象也都真实可信,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演员“演”的痕迹,让剧情的基本立场得以被观众自然而然地接受并且认可。剧中大量的群像戏的表演者和角色的塑造者的表现也都堪称优秀,其中吴越饰演的贺芸,将一个真实的公安干部和一个伪装的犯罪分子结合在一起的那种既自然而然又疏离犹疑的感觉,把握得相当到位;饰演派出所所长胡笑伟的孙浩,曾因在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装台》中饰演铁扣一角而大放异彩,他在《扫黑风暴》中的表演,既鲜活又节制地塑造了一个对百姓任意欺瞒、对钱与权的滥用者极度阿谀逢迎的基层腐败人物的形象;苏可饰演的大江、周晓鸥饰演的陈建波、王骏迪饰演的郑毅宏,他们在剧中的表演,都使得全剧自始至终能够让观众保持很高的观看热情。

  《扫黑风暴》的编剧都梁,也是《亮剑》《血色浪漫》等多部热播剧的剧作者,新世纪以来积累了大量的观众基础,此次《扫黑风暴》大受欢迎,与观众对编剧的高度认可和期待不无关联。导演五百是一名80后导演,近些年由于执导动作、悬疑和犯罪题材的影视剧而被观众渐渐熟知。不同代际的电视剧工作者在一部与当代重大题材相关的创作中相遇,并且取得观众广泛认可的成绩,这无疑是一件相当了不起的事情。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