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从过去到未来
栏目:聚焦
作者:德加  来源:中国艺术报

“院儿”:从最大到最小,从过去到未来

  ——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中国国家馆展览回应“如何共同生活”

  “我们如何共同生活?”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哈希姆·萨尔基斯向全世界提出的“问题”,旨在探讨建筑如何促进人与人的平等、沟通与融合。而作为对此议题的回应,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国家馆展览”主题确定为“院儿——从最大到最小”,在深入挖掘“院落”在中国文化中从居住空间到社群到城市基本单元的不同内涵基础上,展现中国的集居智慧和“院落”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无限可能,对人类未来共同生活所呼唤的创新思维做出积极探索。8月24日,中国国家馆展览开幕式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举办,展览将在威尼斯持续至11月21日。

  展览分为“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共同理解Ⅱ——经典与诠释”“共同设计——我的院儿”“共同感受——听院儿”和“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5个部分;声音艺术家朱哲琴、AI艺术家何宛余、6位杰出中国建筑师和6位历史学者以及150余位在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围绕主题进行传统的阐释与当代性构建,借助新型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等进行组织和设计,力图通过近150件参展作品,为观众创造新鲜、独特,传统与现代、理念与实践交织的观展体验。

杭州亚运村村长院 常青

  从最大到最小

  位于威尼斯岛上军械库深处的中国馆,是一次围绕“院儿”这一主题的学术质询:为什么“院儿”过去能、现在也能、未来还将能让东南西北、三教九流的人彼此亲近?究竟是什么样的“身体—空间编码”,使得真正具有凝聚力的城市社区能够在一个又一个“院儿”的基底上生成?“院儿”所承载的传统智慧将如何施惠于我们当下的建筑与空间思考,进而使人们更好的共同生活在一起,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

  “‘我们如何共同生活’这一主题自然地让我们联想起一个最熟悉的原型:‘院儿’——由多个家庭同时居住的院落。在中文的语境里,‘院儿’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既指这种院落的空间形态,又指在这种院落中居住的人的共同体——院落社区。”中国国家馆策展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张利介绍。院落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共同生活原型,它跨越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时代,长盛不衰。“院儿”还一直是中国所有传统城市肌理和社会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遍布于大大小小的各种城市建筑案例中,从气势磅礴的紫禁城到平凡日常的胡同邻里。它不仅记载着过去的理念,更持续激发当代建筑师与艺术家的精彩探索,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提供启示。

  在“共同理解I——灵感与干预”中,中国馆邀请在中国执业的优秀建筑师通过在平板电脑上的视频,讲述与“院儿”相关的灵感和设计。来自五湖四海的百余位建筑师,结合“院儿”在不同地域、环境、技术、历史、社会、生活等条件下的不同特征,阐述从“院儿”的理念生发的代表性作品,通过一个个精彩绝伦的设计案例,在一条30余米长的屏幕长街里,讲述“院儿”如何成为凝聚城市社区的力量,“院儿”如何促使人们更好地生活在一起。而在“共同理解Ⅱ——经典与诠释”中,6位中国杰出建筑师与6位历史学者合作,展现对经典传统案例的剖析:6个作品以空间投影的形式分布在6个暗房内,观众可以掀开帘幕,走入其中,与投影的作品产生互动。无论尺寸大小,6个作品既注重分析经典传统案例中的“院儿”的文化特征、空间逻辑、形式语汇,同时强调时代背景下,与新技术、新文化、新生活的结合。

大连东软国际软件园 梅洪元

  从过去到未来

  “中国馆的策展人以‘院儿’作为实施方案,把从紫禁城到普通市民的生活院落予以展现,这些空间将人们的生活、文化、勤劳、美好与人性编织在一起。”意大利前副外长劳拉·芬卡托说,威尼斯的“小广场”与中国“院儿”非常相似:“威尼斯家庭总是围绕着这样的小广场,我们共同熟知的马可波罗在威尼斯的家也是这样。在小广场中展现生机,小广场的正中间是水井,周围的小店铺建在有千年历史的石砖之上。小广场是周边的居民们日常生活的地方,是他们的经验、意见、友谊以及工作发生交流的地方。对于威尼斯来说,小广场就是各类城市和社会生活的‘基础分子’ 。它们是心灵的慰藉,也将陪伴我们走向全新未来。”

  AI艺术家何宛余通过算法训练计算机对6位中国建筑师的语汇进行深度学习,制作智能设计引擎,并以一款可交互的APP帮助观众设计自己的院儿,让观众一同参与并沉浸在“共同设计——我的院儿”中。观看,同时可以聆听——声音艺术家朱哲琴为中国国家馆创作了一部多相位声音作品《院听四相》,呈现在“共同感受——听院儿”中,采样技术、数位编辑以及高科技音响器材在展览空间进行了多相位的声音互动,并以“院儿”为能量场的抽象空间展开创作,将时间与运动基础频率作为载体,承载不同相位的步态律动以及能量流的转化与互动——这个大型的声音装置可将观众带入一种全新的旅程:“院儿”的感官体验。

  “中国馆的主题彰显了中国人民的优秀传统,威尼斯由城市小广场、走廊、街巷组成的体系与中国馆所展示的主题非常相似”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贝尔托·奇库托表示,文化交流让两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巨量文化遗产的国家走得更近,而我们相聚在威尼斯双年展也雄辩地向世界阐释,如何共同营造文化空间、拓展对话并促进相互理解。意大利威尼斯市长路易吉·布鲁尼亚诺表示,展览主题不仅是向“院儿”这个空间致礼,也呼应了威尼斯居民的生活特点:中国馆所展示的空间和理念与威尼斯有着诸多共性,威尼斯居民在狭窄的街巷、小广场共同生活,孕育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并成为这座城市的象征。而展览所在的“院儿”——展场花园,也可以看成中国的“传统”:在“共同治愈——每个人的故事廊”位于花园凉亭内,通过锤丸、曲水流觞、秋千等15个日常院落生活中的案例,展览主创分享了中国人长期以来创造性地利用空间“治愈”身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