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红色的起点》“七一”期间北京演出——
同一个舞台,不同的时代,
绽放着同样的热血青春
栏目:本期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李博  来源:中国艺术报

话剧《红色的起点》剧照 王昊宸 摄

  大幕拉开,几根白色的长条光柱将舞台背景分割,宛如在漆黑的夜里出现的几道光,从缝隙中透过,照射到观众眼前。锐利的线条、对比鲜明的色调,吸引观众们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舞台。这是日前在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出的话剧《红色的起点》中的第一幕。

  每一段伟大的征程,都源于对信念、使命的坚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中国大戏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海戏剧学院青年话剧团联合演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任总导演的话剧《红色的起点》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演出季”展演剧目之一,自6月30日起在国家话剧院剧场连演10场。该剧以作家叶永烈的长篇纪实作品《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为创作蓝本,编剧团队在忠于文献史料的基础上,调整了原著的线性叙事结构,选择1919年、1920年、1921年这波澜壮阔的3年“大事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过程。

  2020年12月,《红色的起点》在上海中国大戏院首演成功,今年上半年在不同省市完成了第一轮巡演。通过观赏这部作品,观众们能够感受到理想之火、信仰之光,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愈发深刻地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所取得的伟大发展和巨大变化。

  田沁鑫表示,中国国家话剧院选在“七一”档期在北京推出话剧《红色的起点》,旨在以戏剧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把党史学习教育搬上舞台,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教育及审美优势,向建党100周年华诞献上文艺的祝福。为了将原著46万字的丰厚内容生动地呈现在戏剧舞台上,《红色的起点》主创团队参考了大量珍贵史料,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纪实手法,融合运用诗歌、多媒体等多种表现形式,艺术化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过程。“我们希望以当代的审美观照史实,全剧注重历史人物塑造,既强调青春洋溢的革命气质,又注重开天辟地的历史思辨与史诗格局。”田沁鑫表示。

  《红色的起点》主创团队集结了诸多优秀青年艺术家——导演罗兰,舞美设计沈力,灯光设计王琦、温晓楠,多媒体设计胡天骥,电子音乐家孙大威,服装设计魏巍,造型设计江和平,形体设计许邺文等,凭借具有当代性的创作理念和艺术审美,共同让这部红色题材话剧呈现出极富生命力的时代气息。

  创新而鲜明的戏剧风格,是《红色的起点》的重要特色之一——舞美设计不追求还原实景,而是以桌椅分割舞台空间,将极简风格的写意式设计体现得淋漓尽致;十几块多媒体电子屏构成舞台上重要的视觉元素,时而展现历史图景,时而烘托戏剧情感,为观众带来新颖的视觉体验;泛黄的视觉资料宛如久远的历史记忆,行动中的演员们就像是在历史中穿梭;直角线条的舞台元素寓意着革命者坚定的信念感,红色与黑色为主色调的舞台代表着在黑暗的环境中,中国共产党用红色初心开辟出的光明之路……

  很多演员都在剧中一人分饰多角,他们借用椅子不同的摆放位置,群像式地为观众讲述一幕幕恢弘的红色历史故事。他们在历史讲述者与历史人物的角色身份中不时切换,为大家呈现了一台生动的“戏剧党史课”。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董畅感慨道,“作为一名演员,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样庄严的日子里,能够参演《红色的起点》,我感到很荣幸。希望这部剧能让观众感受到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的热血与青春!”

  在作品尾声,演员们齐声高唱:“我们的模样,映照在梦想的墙上,从天真烂漫的最初,到拥抱一切的远方……”这些年轻的演员,不仅代表着剧中的某个角色,更代表了百年前不愿受压迫和欺辱的中国人,代表了那一群有热血干劲、励志救国的革命先辈。在全剧结尾处,他们又似乎成为了自己,成为了舞台上这一群平均年龄不超过25岁的年轻人,成为了向革命前辈学习、致敬的新时代青年。同一个舞台,不同的时代,却是一样的热血青春、一样的充满理想。

  这是当代年轻人与百年前历史的一场隔空对话、一份诚挚的心灵相约。有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动情地表示:“我们不应该对主旋律作品有刻板印象,真正好看的主旋律作品,是可以透过故事本身,传递出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的。看完《红色的起点》之后,我觉得备受鼓舞。”还有年轻观众激动地表示:“像这样生动有趣的党史课,我愿意再多上一次,甚至多上好几次!”

扫一扫浏览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