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博物馆青年的新思考、新探索
栏目:视点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青年是博物馆创新发展的探索者,是科学研究和技艺传承的生力军,是博物馆回应社会关切的发声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说。近日,在由国家文物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市文物局协办,北京博物馆学会和首都博物馆承办的“第二届博物馆青年论坛”上,围绕“博物馆的未来:博物馆青年的使命和担当”这一主题,来自全国博物馆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3位博物馆青年专家,结合藏品保护、展陈策划、教育传播、考古研究、交流互鉴等博物馆专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做了精彩发言,集中展现了当代优秀青年博物馆人的新思考、新理念、新实践、新成果。

  新思考

  青年是博物馆的未来。这些年轻的博物馆人,有的身处考古发掘一线,有的专注于文物研究,有的在文物保护岗位深耕,根植于本职工作,他们对博物馆人的责任有了新的思考。

  90后青年考古工作者王晶是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琉璃河考古项目现场负责人,也是本次论坛最年轻的一位发言人,她介绍了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工作的新进展。指着城内发现的一处成规模夯土建筑的照片,王晶说:“大家踏入遗址,看到这处成规模夯土建筑时会想,‘这不就是一堆土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这些问题,如何正确阐释遗产的价值,这一点需要考古工作人员和历史研究人员、策展人员合作,达到对遗址阐释的目的。”

  她认为,考古工作者作为遗址价值的诠释者、挖掘人,要对遗址的价值进行深度诠释,应当当仁不让参与到整个博物馆的策划展览中来;考古作为今人和古人对话的途径,能够与博物馆的静态展览手段形成互补,起到活化展示方式的作用;考古工作最终要反哺到文物保护的整体事业中。

  她分享了琉璃河遗址发现的一个小故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银行职员吴良才在去调研琉璃河水泥厂的路途中,发现此处遍地古代陶片,俯拾皆是。吴良才的哥哥是中国考古学先驱之一吴金鼎(曾发掘著名的山东龙山城子崖遗址)。受到影响独具慧眼的吴良才发现这些陶片非比寻常。他捡了一大包,并兴冲冲地找到在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工作的苏秉琦,琉璃河遗址由此走入人们视野。1962年琉璃河开始大面积的区域调查,到1988年,琉璃河遗址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假如76年前,吴良才先生对考古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考古就是挖宝,那么也许琉璃河遗址到现在还没有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如果我们能影响更多的人、出现更多的吴良才先生,那也许会有更多的琉璃河遗址出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丝绸博物馆技术部副主任刘剑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染料科技考古与科学重建传统的色彩。高中时他特别痴迷于日本推理小说,到了大学更是对推理女王阿加莎的书特别感兴趣。在他看来,考古与探案有非常大的共同点,就是还原和重建客观存在。“作为博物馆的青年人,我们有责任不单单要着眼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更有责任把我们的研究与博物馆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博物馆的功能相结合”。如今数字化已然成为博物馆发展的重点,刘剑也已经思考如何将数字化与自己的科学研究相结合。

  新探索

  如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赢得观众,博物馆从业人员也做出了不同探索。

  苏州博物馆的“融”计划模式凸显了博物馆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站在供给侧改革和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潮头,描绘了未来博物馆发展的美好前景和蓬勃生机。苏州博物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谢晓婷介绍,“融”计划本着与苏州博物馆的定位匹配度、与苏州博物馆的观众有契合度、助力苏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联合不同行业的合作伙伴、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同需求的社会群体,以“文化+旅游”“文化+金融”“文化+科技”的“融”计划模式,全面构建打造文化IP共创平台,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优质独特的精神文化服务。

  同样是融合,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交流部的秦晴介绍了国外关于观众融合的实践,剖析了博物馆如何从传统范式真正做到以观众为本,为博物馆的恢复与重塑开启希望之门。

  “最早关注到这一主题是源于我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Mia)的实践机会,邀请函上有一个特殊的署名‘首席融合官’,从中国博物馆现有的岗位设置中我完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应。”秦晴介绍,欧美以及澳大利亚的博物馆成立了国际观众融合协会,2018年他们提出观众融合是一个以观众为中心的综合功能范畴,核心任务包括战略规划、构建与评估观众关系、博物馆与观众的关键点,而不是单一的业务范围。

  以展览为例,Mia策展人由观众融合部进行前置调查,根据历年来多个展览形成的累计数据决定是否举办某个展览,甚至展览名称、重点展品的选择等。其次策展人在写完展览大纲后交由观众融合部加工,以确保展览文本和展品的标签阅读难度不会超过观众的理解范围,甚至保安也会成为Mia提升观众融合程度的重要环节。

  秦晴认为,基于国情、体制、观众特征的不同,并不能完全照搬国外案例,但是从中可以提炼出一些基本原则,根据博物馆自身的定位和受众群体特征,形成适合自己操作的措施。“观众对博物馆产生感情之后,才会主动、持续参与到博物馆的运营当中,在这一步参与已经不是一次的行动,而是主动的、反复的、持续的行为,最终会为博物馆培养出一个忠诚代言人,他将在自己所属的圈层内为博物馆服务,这个程度‘我’就成了‘我们’,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观众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