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亮相国博
一个充满生机、鸟语花香的图像世界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群雀百虫图(中国画) 王雪涛

  “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展厅里的观众不太一样——一群群观众举起手机围在作品前,对着作品及其细节“咔咔”一顿猛拍,似乎这样就能够习得王雪涛作品精髓。这似乎也印证了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的话:“很多学画初期的朋友笔下的第一朵牡丹,都是从雪涛先生的艺术而来,因此我相信这个展览不仅仅在学界,在20世纪美术史研究中,甚至在更广泛的群众中,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画院主办,王雪涛纪念馆协办的“生趣盎然——王雪涛艺术展”于5月11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以对王雪涛先生艺术历程和创作特点进行系统学术梳理为基础,分为溯本求源、守正求真、笔端传情三个单元,展出王雪涛不同时期创作的绘画作品122件(组),主题内容丰富、创作手法灵活多变,作品形式多样,除了常见的立轴和手卷之外,还包括多套册页、成扇和写生速写。展期拟定为两个月。

  齐白石曾肯定王雪涛:吾贤下笔如人意,羡汝成名鬓未丝。王雪涛生于20世纪初,青年时代曾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和中国画,具有扎实的西画造型基础,更受教于齐白石、王梦白等传统大家,既得齐白石于传统笔墨的深厚理解,亦得王梦白精到的造型与默记功夫,可谓入传统笔墨之深,得西学造型之技。他在转益多师、深研传统的基础上,将西画的色彩冷暖与造型规则融于笔端,创造出中国小写意花鸟画的新语言。

  “他的作品以精湛的笔墨、雅丽的赋色和灵动的姿态见长,堪称中国小写意花鸟画的经典,是中国传统绘画现代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刘万鸣说。王雪涛不仅笔墨技艺娴熟,而且具有高度敏锐的艺术感知力,善于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灵动韵味,他笔下的花鸟草虫、生活小景,充满鲜活真切的意趣,使观者感受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的艺术魅力。

  “今天来回望王雪涛的艺术,仍然感觉这些作品活力四射、生机盎然。为什么能有这样一个状态?我想有三点。首先王雪涛创作的年代正好是中西融合的时代,他不仅曾入学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而且广拜名师,在这些大师的影响下,创作出一批与众不同的作品;其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王雪涛的作品以自己的创造力融入了新的时代要求,服务于新时代;更重要的是,王雪涛作品有超强的群众影响力。”吴洪亮说。而这三点,也能从展览所划分的三个部分一探究竟。

  20世纪的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更新,绘画艺术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的碰撞中融合探索。王雪涛溯本求源,上追宋元,及近明清,转益多师,深研传统,兼习西画,通过习古、摹古、仿古、拟古,研习古今先贤对生命物象的神韵把握与笔墨表达,达以假乱真之地,及至晚年亦偶有戏笔拟仿。王雪涛曾说:“临摹主要是要理解画理,既可忠实于原作,也可改动它的缺点。”

  从风格上而言,王雪涛偏传统一路,他长期坚持正统中国画写生与默记的研习之道。在他看来,默写比速写更重要,他说:“我讲的默写,实际上是默记。凭眼睛看,用脑子记。”与此同时,他又以革新意识,通过借鉴西方绘画中的速写及色彩上的对比关系以更新中国画,逐渐于中年形成意趣生动、赋色雅丽的艺术风格,反映出他“以西养中”“西体中用”的艺术理念。

  展览展出了王雪涛的众多写生作品,那些形态各异的蝴蝶、蜻蜓、家蚕、雀鸟等,无不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可爱,甚至是闲庭信步的仙鹤姿态就达七八种之多。刘万鸣说:“看他画的一些草虫、花卉,还有各种禽鸟,造型非常严谨。他的笔墨非常活、非常灵透。我们没见过他,但他肯定是一位热爱生活的人。他能抓住这些草虫花鸟刹那的种种神态,看时感觉草虫花鸟都在动、画面都在动,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国绘画当中的最高境界的气韵。”其中的诀窍,从王雪涛的画语录中或许能够有所启发——“写者,心画也,画者,情趣也”“中国画讲画理、画情、画趣。刻意表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抓取生活中的瞬间来表现动势,是意境创作的重要因素”“既有删除,又有增益,就是推陈出新,达到古为今用之目的”——如此,他留给了我们一个生趣盎然的花鸟世界。

天香(中国画) 王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