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水墨创造出一个原始鱼的生态世界
——观“劫之余——陈惠彪画展”
栏目:画者
作者:尹汉胤  来源:中国艺术报

妙莲花(中国画) 陈惠彪

  瘟疫肆虐,劫后余生。当下人类世界正笼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中。就在此时,在北京798太和艺术空间举行的“劫之余——陈惠彪画展”,却让人置身在水墨艺术空间,领略到了人类生命起源的启示。

  走进展厅,一幅7.3米×3.6米的巨幅水墨画上,一条线条贲张的大鱼赫然潜游在水中。由于展厅高度不足以将这幅大画竖立起来,只能将画铺陈在展厅中央地上。然而,这不得已而为之的展陈方式,却意外地将展厅四周墙上神态各异的水墨鱼画作,与地上的巨幅大鱼相应成趣地形成了一个立体艺术氛围,使观众犹如置身在鱼翔浅底、生机无限的海洋世界。以中国传统水墨创造出一个原始鱼的生态世界,是陈惠彪举办这次画展的艺术初衷。

  考古证明,人类生命孕育于海洋。在数亿年前的远古海洋沉积岩中,发现了细菌化石的遗迹,由此溯源到了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和生存环境。依据脊椎动物的进化过程,从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到人类文明社会,是一个无比漫长的生命演变过程。然而当人类进化到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后,便开始了改天换地重塑地球风貌的历史。谁承想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瞬间便将人类社会笼罩在瘟疫弥漫的生命恐惧中。

  “劫之余——陈惠彪画展”以人类远古祖先——鱼的形象,为挣扎在瘟疫中的人类社会,再现出了远古汪洋中各种鱼类和谐共生的图景。画面上的水墨鱼,安详地畅游在云水中、寻觅于植物间、潜伏在岩壁上……蕴藉着远古的生命气息,为当今焦灼不安的人类世界,描绘了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命图景。面对着展厅中一幅幅鱼乐图,不禁让人想起庄子与惠子在观赏着水中鱼时,庄子感慨道:“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则回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此刻置身在“劫之余”水墨世界中,我想面对着画中鱼,每个观众心中也会浮想联翩地联想着人类生命的诞生、现在、未来……

  陈惠彪的绘画之路,可能会出乎人们的想象。他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从医后本有着很好的事业前程。然而,安逸庸常的平静生活,却使陈惠彪内心日益滋生出一种生命缺失感。一次偶然机会,他目睹了一位画家笔下神奇莫测的水墨变化。由此,使他产生了难以抑制的对水墨的精神向往。从最初的收藏水墨画,发展为拿起毛笔尝试水墨线条的感觉。当他看到水墨在纸上晕染出层次丰富的墨韵、线条时,其内心便被水墨浸润出的墨迹引领着,毅然放弃了医生生涯,开启了再也无法割舍的水墨情缘,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水墨绘画中。自此,中华古老的水墨,便成为了他毕生的人生信仰、生命寄托。

  或许是陈惠彪从医时培养出的精细操作意识使然,在其投身水墨绘画时,竟使他对水墨的无穷变化,拥有着更为敏感细腻的体会感悟,从而使他在笔墨的表现力上,拥有着更为丰富的笔墨蕴含和多层次的表现力。尤其在描绘鱼时,其呈现出的点、线、面的墨韵、肌理,精致的水墨把握,将鱼的动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历经多年探索积累,其笔下的水墨鱼,不仅造型构图丰富,笔墨意蕴生动,而且既可放达于鸿篇巨制,也可以游刃于淡写小品。至这次画展,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在5张丈二巨幅上,一挥而就气势磅礴的大鱼,充分展现出了陈惠彪的水墨自信。

  立身在“劫之余”水墨空间,环顾着四周潜游于水中的水墨鱼,不禁使人生出一种感慨——画中那些神态各异,怡然于水中的鱼乐世界,在给予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仿佛也在召唤着我们回归生命起源的海底世界。

  每一个画家无不希望自己的绘画,能够持久地留存在读者心中。多年来陈惠彪始终专注地画着鱼,从稍纵即逝的水墨变化中,表现鱼的生动形象,使笔下的水墨呈现出随心所欲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