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艺术报

  开创育才之路、孵化人才基地,是吴中区贯彻人才强区、文化强区战略的根本路径。

  吴中区文联认真研究现有政策,在原有“吴中区文学艺术奖” 《东吴文化人才实施细则》 《吴中区文联年度优秀文艺成果奖励办法》等奖励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吴中文艺发展实际,积极主动参与各项人才政策的制定,为广大文艺家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综合保障。

  近两年,吴中区文联先后参与出台《东吴文化人才专项扶持办法》和《东吴文化人才专项扶持实施细则(试行)》,专项扶持办法的出台,使晋升国家级、省级会员奖励由原来2000元、 1000元,提升为20000元、 10000元,获国家级会员有每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和健康保险的生活待遇;新获国家级、省级各艺术门类最高奖项或在省级以上权威期刊发表作品,授奖部门有资金奖励的,再给予奖励金额2倍额度的奖励;获评吴中区重大文化项目、特色文化项目最高可获得100万元、 50万元、 20万元不等的项目支持等。据统计,今年累计发放奖励资金455万元,政策扶持力度空前,文艺队伍欣欣向荣、创作成果显著。

  2018年5月28日,中国民协下达《关于命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决定》的文件; 2018年11月10日正式授牌。吴中区成功创建成为“中国民间文艺之乡”。

  这些实际的支持,让吴中文艺家切身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的关怀,也更加主动积极、紧密团结在吴中区文联的周围,更多参与到吴中区文艺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发展格局中,以自身独有的优势作出积极的贡献。

  今年9月12日,吴中“百匠赋能计划”启幕活动在苏州本色美术馆举办。“百匠赋能计划”是吴中区在深入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背景下,为强化引导、深度赋能工匠技艺和产业发展,全面展示新时代文化人才的精神风貌而特别策划举办。系列活动一共分为5期,分别为启幕篇、博古论今篇、奇迹分享篇、互学互鉴篇、为梦远航篇。活动中老中青三代杰出匠师们对话古今艺术,引发百匠思考。

  吴中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卫国表示,吴中是一片文化沃土,我们完全有底气、有条件、有信心,守好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并在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中传承工匠技艺,赋予苏工苏作更多传统基因和时代价值。“百匠赋能计划”系列活动对于深度展示苏工苏作、彰显江南文化气质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7月4日,第十四届“山花奖”江苏省申报作品研讨会举办。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红木雕刻传承人钟锦德从艺近40年,在红木小件雕刻和明式家具设计与制作上皆有独到之处。钟锦德认为红木雕刻除了具有艺术性外,还要传达人生哲理。只有将心中的所想凝练成诗,才能撑起审美的深度空间。钟锦德说:“红木家具技艺精湛,形式优美,材料环保健康,经久耐用。尤其是明式家具设计在世界家具设计史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引领世界潮流的高度,对世界家具设计甚至建筑设计都有一定的影响。我觉得未来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新中式家具的审美价值会越来越被认可。现在,世界上认可的红木品种已经有30多个,未来还会增加。随着红木家具材料认可范围的扩大,必然会有更多的红木家具走入百姓生活。作为传承人,我认为最重要的传承是红木家具的制造技艺,以及它所承载的审美理念和生活观念;尤其是红木家具木材可以反复利用,也非常切合环保需求。”

2019年8月16日,“指尖上的吴中”亮相上海浦东国际机场。

  我国罗的织造技艺历史悠久,大约6000年前已有原始起绞织物,出土的商代丝织物中可见罗的残片,战国楚墓中发现大量的花罗。秦汉时期的花罗已十分精美,如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耳杯菱形四经绞罗,这种织造技艺至今无人完全破解。唐宋时期,出现孔雀罗、菊花罗、瓜子罗、宝相花罗、满园春罗等名品。元代又有销金绫罗、金纱罗等加金罗织物。一些工艺复杂的品种,明清之后逐渐失传。中国第一代纺织考古专家王亚蓉先生曾说:“复杂大花罗技艺的突破,就好像数学界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一样。 ”作为非遗传承人,罗的织造技艺传到李海龙已是第四代。他掌握了罗的6大类织造技艺、 58个组织结构。他先后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服装学院等合作,修复、复制文物,为敦煌壁画中的人物制作服饰、 APEC会议的领导人服装等提供面料支持。他创办的苏州圣龙丝织绣品有限公司成为江苏省级非遗、吴罗织造技艺(纱罗织造技艺)保护单位。如今,李海龙已经年逾70岁,在吴罗的传承与弘扬上还有着若干心愿。他说:“我的个人担当、个人目标还没有完成。对罗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尤其需要形成系统性的研究著作。中国罗发展还没有到达顶峰,首先我需要把家族传承做好,同时还希望吴罗能够借助机械化生产甚至自动化生产,更多地走近寻常百姓家。”

  2018年11月10日, 2018苏作文创峰会在苏州太湖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值此峰会盛事,由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吴中区文联主办的“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首期苏州吴中高层次文艺人才研修班学习成果汇报展”在峰会主会场展馆拉开帷幕。

  苏绣大师府向红, 2014年曾受邀带着30位绣娘赴京,为APEC政府首脑“太太团”赶制新中装上的苏绣部分,从此闻名全国。在向红绣府,陈列着美不胜收的苏绣婚纱、俏皮可爱的苏绣儿童服装,用苏绣装饰的客厅斗柜和书房置物架,一捏就“张大嘴巴”的苏绣小包、书签、 i Pad包等生活小物件。她的《万物生》系列作品,包括旗袍、手提袋、茶席等不同种类的作品,总之在展厅内引人注目。府向红说,参与了吴中区文联组织的各种培训,思维转变了、视野拓宽了,对于传统传承的认识更加深入了,对于苏绣的坚守更加有动力了。她说:“过去,我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做作品,现在发现需要去学习、吸收各种不同的美的实践、美的感受,再将学到、看到、听到的沉淀领悟为自己的创作。 ”

  苏州玉雕名家马洪伟投身玉雕行业近30年了,近年来他一直坚持用青玉创作青铜器造型的玉器,计划完成300余件不同器型的作品。在他的工作室墙上,赫然印刻着“中国古代青铜器图谱” 。马洪伟之所以能够走上“青铜化玉”的艺术探索道路,他感谢自己所在的光福镇的自然环境、吴文化积淀的影响。他说:“我能够用青玉做出有着青铜器韵味的玉器,也源于现代的工具改革。玉雕青铜器最为重要的就是青铜器韵味,而这依赖于器型和纹饰来实现。 ”在他的梦想清单里,著书立说是一等大事。

  2020年11月21日,“拟之著微藏以万千”陆小琴核雕艺术展亮相江苏省美术馆。

  今年11月21日,“拟之著微藏以万千”陆小琴核雕艺术展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她的核雕代表作《太湖霞光》是一件以诗入画的作品。以远山、梅花、扁舟、渔人为实景呈现,以烟波、霞光烘托出诗般的意境。这一表现形式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技法,给人一种希望、追求与信念之境。陆小琴表示:“对我而言,在核雕的方寸之间反映大主题、大时代是一次新的挑战,突破传统技艺表现新时代、新人文、新精神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

  缂绣名家蔡霞明从事缂丝事业30多年了。一件缂丝作品的诞生,从设计勾稿到落机修毛需要近30道工序。她创作的作品从传统题材延展到现当代设计,有缂丝龙袍、缂丝水墨画、缂丝屏风、缂丝手包等。她的缂丝技艺在巴黎时装周上频频亮相,东方服饰之柔与缂丝面料之挺立,赢得各方赞誉。蔡霞明说:“当你欣赏或拥有一件缂丝织物时,其实你欣赏的是一个有关时光的故事。目前,我们推动缂丝国际化的工作都还只是开始,未来,还将对接更丰富的资源,设计更多彩的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去呈现缂丝独有的精美、精湛与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