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民间,人民至上
作者:潘鲁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

大美民间,人民至上

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建设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团结带领一代又一代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与社会同发展,谱写了民间文艺事业的壮丽诗篇。

  1950年3月29日,新中国刚刚成立,民间文艺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就发起成立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 ,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组织实施中国民间文艺的传承与研究工作。“民研会”成为民间文艺发展与研究的专门机构,当时的根本任务是:“广泛的搜集我国现在及过去的一切民间文艺资料,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加以整理和研究” 。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继承解放区民间文艺传统,高扬“民间文艺为新文艺服务、为新生活服务”的旗帜,以前所未有的文艺热情开展田野采风,搜集各民族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长诗,不少作品由此写入了我国的文学史和文化史,对民间文艺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国民间文艺的学科建设、学术思想与文艺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协团结广大民间文艺工作者,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全面推进中国民间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了力量。从1978年起,全国民间文学抢救性调查普查在全国各地形成热潮,优秀民间文学作品的收集整理和翻译出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老一代民间文艺的研究者、创作者和千千万万基层工作者,行走田野,默默耕耘,为传承中华民族的民间文艺作出了坚实的贡献。

  自1983年起,中国民协主持实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调查编纂工作。参与这项工作的专家学者几乎覆盖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所有民间文艺中坚力量,近30年的时间里,搜集了数十亿字的珍贵资料,挖掘出一大批珍贵的民间文学作品,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民间故事家和民间歌手,发掘了56个民族民间文学的浩如烟海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学术研究、文化传承和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田野普查成果,为中国民间口头文学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树起了一座文化丰碑,体现了民间文艺工作者勇攀新高峰、筑梦“文化长城”的使命担当。

  1987年5月,“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更名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进一步组织、规划、指导全国性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及民俗文化的考察、采集、保护、传承与研究工作,组织开展国内外有关民间文艺的学术交流、展览展示、民间文艺汇演活动,举办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建设民间文艺之乡,保护民间文艺工作者权益,全方位服务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民协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职责和历史使命,确立了“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龙头、带动协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把民间文艺发展作为振奋民族精神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基础。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动员全国广大民间文化工作者对民间文化遗存进行广泛深入的普查,盘清民间文化家底,不仅取得了抢救保护的文化成果,深刻呈现和展示我国民间文化生态,而且增进了全社会对民间文艺抢救、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广泛共识,在全社会掀起了民间文化关注与抢救保护的热潮,形成了广泛的社会文化风尚。

  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民间文艺开启了新的征程。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 《中国民间工艺集成》 “两大工程”全面启动,为中华民族保留弥足珍贵的文化记忆,留存代代共享的民间文学大系;系统辑录民间文学、民间工艺,为民间艺人立传,为民间文艺铸魂,书写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篇章。

  70年来,郭沫若、周扬、钟敬文、冯元蔚、冯骥才等民间文艺带头人,团结带领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广大专家、学者和基层工作者,担当文化使命,扎根民间生活,服务人民群众,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奋斗历程,取得了卓越的文化成就,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学术成果和精神财富。在这里,我们向一直关心民间文艺事业发展的中国文联领导,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向全国民间文艺家和民间文艺工作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本文系作者在大美民间——中国民协七十华诞展览开幕式上的讲话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