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秦腔艺术在渭河源头枝繁叶茂
——访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秦腔守护人张鹏举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渭水医魂》剧照

  那是一个个石头墩子,从空中俯瞰,像是有扣眼的大纽扣……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有个奇特的剧场,叫碌碡剧场。这里存放着2.6万余件农耕民俗文化物品,从2015年开始,每年七八月都会举行为期30天的秦腔义演活动,每年的正月十五举行猜灯谜、演秦腔、展藏品、非遗文化综合性群众活动。据统计,迄今为止,参与群众累计已达60多万人次。

  伴随碌碡剧场为人熟知的是“最美甘肃人”张鹏举。今年50岁出头的张鹏举是定西市人大代表、渭源县政协常委、定西市剧协副主席、定西市青年联合会二届委员、渭源县工商联副主席。他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一是忙碌于建筑工地的企业家,二是秦腔戏曲文化、渭河传统农耕民俗文化的守护人。

  说起秦腔,张鹏举就想起儿时看秦腔的热闹劲儿,他总说,每场戏都有教育人的意义。在渭源县秦剧团因经营困难、人才流失而不得已解散后,张鹏举感受到内心的一种失落,他说:“有五六年的时间,县里都没有一场戏了。 ”

  原渭源县秦剧团(属国有院团)成立于1979年,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隶属于渭源县文化广播影视局, 2012年5月按照省市文件精神进行转企改制,成立了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虽然企业完成改制,但由于资金紧缺,新成立的演艺公司没有改变原来演职人员年龄偏大、服装道具陈旧、市场竞争力不强的问题,一直处于停业状态。

  为了让传统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 2014年10月,张鹏举自掏腰包100多万元接手了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购置剧团服装、道具、音响、乐器等设备,又招了十多个人,建立健全了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的所有职能。如今,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发展壮大成为具有多元化发展格局的全能院团。

  接手了剧团,是需要去养活的。张鹏举果断决定,除了演出传统剧目之外,创编新戏。回忆起第一部原创剧目——新编秦腔历史剧《渭水医魂》的出炉,他禁不住笑道:“我当时找到我的表哥张慧源写戏,他一口拒绝了,他写过书,但没有写过戏。我就怂恿他写呀,后来写出来,他自己感觉也不错。 ”这段往事,如今张鹏举说起来看似轻松笑谈,但那时候的他拿着剧本去找导演党小平,希望党小平能够看一看这部“秦腔新作” ,也是一通自荐。党小平看完剧本后的肯定,让张鹏举信心倍增。

  《渭水医魂》讲述的是东汉末年渭水源头一代名医封衡的故事,通过封衡学医、行医、传医的戏剧情节,表现了他献身中医、发展中医的历史贡献,歌颂了他服务汉羌边民的仁医精神。这部戏从2015年开始,从渭源县演到临夏、甘南、陇南、天水、兰州,直至北京。

  2017年7月《渭水医魂》代表甘肃省参加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当晚,演出现场座无虚席。 ”张鹏举至今对观众的热情仍然记忆犹新: “有的观众从100多公里外赶过来,买不着票,特别焦急。有位总在中国评剧大剧院看演出的老人,进不去,着急得都跟保安发生了冲突。 ”

  《渭水医魂》至今演出了近400场,被列入“健康甘肃·卫生计生题材巡演剧目”“健康甘肃2016百场卫生计生题材巡演剧目” ,并于2016年1月受邀在兰州人民剧院参加“甘肃省推进戏剧大省建设优秀剧目”展演,并在展演中被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文旅厅等单位评为“编剧、剧目、表演” 3个三等奖。2017年7月, 《渭水医魂》作为甘肃唯一一台进京参加由中宣部、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秦腔剧目,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中国评剧大剧院)演出取得圆满成功,获得由中宣部、文化部颁发的纪念证书及纪念奖牌。2018年年底,该剧荣膺甘肃省第九届敦煌文艺奖。

  一方面,获奖给予了张鹏举和整个剧团很大的激励;另一方面,他们并没有因此获得更多的资金奖励,依然在自收自支的情况下艰难前行。“每年剧团都要亏损好几十万元。今年创排的《三喜临门》为司法系统法制宣传巡演剧目,市司法局承担了剧目创排部分费用,每演出一场次给予一定演出经费,终于算是挣钱了,目前已经挣了60多万,但不足以养活一个剧团。 ”

  在《渭水医魂》之后,张鹏举更加大胆地围绕渭河源特色文化开发新剧目。2016年,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省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为背景,结合精准扶贫的国策,创排了新编健康扶贫秦腔现代戏《禹河春》 ; 2017年,以创建和谐社会为宗旨,创排了现代普法秦腔剧《公民张三》 ; 2018年,创排了推崇乡贤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新编历史剧《灞陵桥》 ,该剧因演出经费紧缺,未能面向广大观众……2020年,以渭源农村现实生活为背景,结合新一代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时代潮流,创编了脱贫攻坚奔小康、“七五”普法收官、聚焦典型贫困户脱贫的秦腔现代剧《三喜临门》 。该剧通过《要礼》《呼天》 《求助》 《说客》 《返乡》 《痴心》 《送礼》 《婚庆》 8场戏,塑造了魏岚这个驻村帮扶的基层司法工作者的感人形象。“这部戏作为定西市‘七五’普法、脱贫攻坚奔小康的献礼之作,对精准扶贫、脱贫致富工作具有一定的宣传和助推作用,对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张鹏举说。

  张鹏举的剧团每年在渭源演出300余场,他说“赚钱也演,不赚钱也演” 。“我们这里穷呀,如果让老百姓花钱看戏,还是有一定的负担;如果免费看戏,喜欢看的人可多了。 ”张鹏举说到此,还是很感恩政府,每年政府购买96场次的演出,每场演出可补助5000元,除此之外只要老百姓给演员管吃住,剧团就免费演戏。但他也很遗憾,县里唯一的剧场建设时没有设计乐池和后台,“我们就用箱子搭后台,演员都要翻箱子换服装” 。

  在渭源县,都知道张鹏举为了创排好戏费尽心思,找编剧、找导演、培养演员,为了获得当地政府支持,不断找县里各方面领导。渭源县委县政府也给予了多方面支持,但毕竟有限。张鹏举既有期待又特别理解,他也常去邻近县里看其他院团创编的秦腔戏,原本是想学习积累创排经验,但往往心生羡慕。“其他县的秦腔戏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个剧目可以投入300万元,一个剧本可以投入50万元的创排、创作经费。 ”一个人苦苦支撑的张鹏举一边有着一长串创排计划,始终坚持着为广大观众每年呈现一部新戏,但每创排一部新戏企业都要承担100多万元的资金压力,一边又流露出对于剧团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大家都瞅着张鹏举的慷慨和坚持,张鹏举却担忧着秦腔的传承,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我是顶着困难,硬着头皮做戏剧的事。每当有人说这个剧团有活力呀,我就觉得特别自豪。 ”张鹏举说,“我们都把黄河比作母亲河,我常说渭河是姥姥河。围绕渭河文化,我们可以做很多事。 ”

  如今,渭河源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正在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打磨创排赞美全国唯一存世的木质悬梁拱桥,具有文化审美价值和振奋民族精神的新编秦腔历史剧《灞陵桥》 ,还组织专人创编了剧本《横渠之光》 《渭水盟》 《鲧鱼导渭》 《之子于归》等。“我们希望将每年创排一部剧的行动一直延续下去。 ”张鹏举说,“我们有责任、有信心、有决心把中华传统文化、秦腔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秦腔艺术在渭河源头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走出西北、面向全国、冲出国门。”

碌碡剧场秦腔义演吸引了大批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