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抗战时期典籍文献抢救保护学术研讨会举行

  “当我们近距离触摸到这些史料的时候,我们对历史的感触是不一样的。我想东京审判中方大法官梅汝璈先生说的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帝国主义者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 ” 9月4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抗战时期典籍文献抢救保护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图书馆举行,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研究馆员雷亮道出了业界同仁的心声。

  本次研讨会是继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举办“抗战时期古籍抢救保护史迹研讨会”后,图书馆界再一次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民众抢救保护珍贵典籍文献的重要活动。

  抗战时期前辈先贤的典籍保护工作

  抗战炮火下,中华典籍饱经战乱颠簸,前辈先贤以自己的一腔热血丹心,在抗战时期为典籍保护奔走呼号、无怨无悔。正是他们的努力,才使得大批珍贵典籍文献得以保存并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5年来,在有关抗战时期抢救典籍文献的后续研究中,陆续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新进展,如抗战时期郑振铎抢救珍贵古籍新史料的发现、抗战期间王重民在美国抢救和整理中国古籍的杰出贡献、温州市图书馆前辈梅冷生抢救温州重要典籍的壮举等。 ”国家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魏大威说。

  抗战期间,郑振铎与日本、伪满、美国前来上海掠夺抢购文献的各方势力斗智斗勇的事迹,由于日方史料文献的利用不足,过去研究者侧重于考察郑振铎在上海的“抢救”工作,无法凸显郑振铎“与敌争夺”文献的对抗性和危险性。而2016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真在日本防卫省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等单位,寻访到一些长期以来中日学界未能留意的日方档案、个人日记和口述史等新史料,通过与近年披露的相关日记、信件史料进行互文性阅读,重新书写了郑振铎及文献保存同志会诸同仁在这场“文化抗战”中的光辉历史。

  吴真认为,在孤岛上海、侵华日军“虎口”之下抢救古籍文献,郑振铎、陈乃乾等当事人的叙事必然存在一些“禁忌” 。长泽规矩也等日方当事人由于自身的利益与立场,采用利己的叙事,造成一定的历史“偏见”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无意史料”的出现,抗战时期郑振铎抢救珍贵古籍背后的斗争、人事、利益与禁忌,逐渐得以一一阐明。“加上日方文献所提供的‘掠夺者视角’之后,再回看郑振铎及其同志的文化救亡,我们更能体会到先人抗战的艰苦卓绝。 ”吴真说。

  此外,多位专家学者以大量生动丰富的历史图片、影像和翔实记录,讲述了抗战时期合众图书馆等抢救保护典籍文献、八路军抢救保护《赵城金藏》 、文澜阁《四库全书》西迁贵阳等伟大壮举;介绍了国家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四川大学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等单位对历经抗日兵燹劫难的馆藏典籍和民国时期抗战文献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开发。这些讲述也展现了当代图书馆界在保存抗战文献、挖掘抗战典籍文献资源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体现了当代图书馆人的历史担当和使命。

  拓宽抗战文献整理、利用的广度和深度

  正如国家图书馆缩微文献部馆员何隽所说:“文献越丰富,历史的缝隙越宽,我们认识历史的自由度就越大,诠释历史的能力就越强。 ”当代图书馆人也致力于用各种各样的方式系统地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文献史料。

  雷亮介绍了国家图书馆近年来在日本战犯审判史料调查征集、整理出版、专题资源库建设、文献展陈揭示等方面所做工作。“我们根据国内外的情况,调查了十几个国家的70多家单位,主要是根据审判地找到线索,到各个国家的图书馆,找到当地的学者、国际友人、民间的志愿人士以及当事者的后人,请他们帮助寻找资料。这个线索的发现确实很艰难,是一点点摸索出来的” 。他们发现,目前有两个国家从国家层面对整个日本战犯史料进行了系统性的整理和研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日本。“日本表面上说不作历史的评判,事实上,它通过这些史料的分析作出了历史的评判,征集、汇总并接受大量对日本有利的片面之词,客观上对我们国家造成了影响” 。雷亮建议,中国作为日本侵略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和战胜国,应该站在完整保存民族历史记忆高度,重视日本战犯审判史料的调查整理,做好征集成果整理揭示,发挥文献利用价值。

  抗日战争相关问题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抗日战争史研究应该如何进一步深入?过往的研究中还存在哪些不足?在这一方面还应该开辟哪些新的研究领域?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研究馆员韩华认为,在充分了解需求与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应积极争取抗战文献的整理成果能够满足科研之需,并通过抗战文献整理的广度与深度,为拓宽抗战研究领域架桥铺路。同时她强调,在整理专题文献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历史大背景,将文献置于历史背景下,开展文献的梳理、编纂工作,正确叙述文献。

  还有一些图书馆人致力于结合新理念、新技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始于2011年9月的中国记忆项目东北抗日联军专题对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家属和后代、抗联历史研究者等进行了口述史采访,共采集或收集100余位受访人的视频口述史料,时长共计超过280小时。同时,还收集到大量纸质或数字版历史照片、录音带、日记手稿、非正式出版物以及相关实物等。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中国历史文献总库”中的抗战文献主要涉及“民国图书数据库”“近代报纸数据库”两个子库,发布的珍稀历史文献包括抗战时期的机密文件、内部文书,特别是历次战役的检讨、总结,军事会议记录以及对日军战略、装备、后勤、战术等的分析与研判等。据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数字出版部副主任李强介绍,这些文献很多都是机密文件,部分是“最机密”文件,此前较少公布,极具史料价值。

  不论是图书馆先辈勇护国宝、坚守职责的无私举动,还是前贤不顾安危、抢救典籍的感人事迹,抑或是当代图书馆界为抗战文献保存与保护所作的努力,如雷亮所说:“我们征集整理和研究这些史料也是为了不忘记,为了避免未来的灾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