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港城的悠悠印记
——宁波“海丝”的影像文本的探索实践
栏目:视野
作者: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宁波象山开渔节祭海神妈祖 沈一鸣

  古往今来,宁波这座城市烙印着“海丝”与“港城”的印记。上林湖的越瓷、船人、妈祖、和义路的遗址、白沙码头、北仑港、小白礁考古、宁波帮、甬江与姚江两岸……古今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宁波港口的悠悠文化展现在观众面前。

  近日,“丝路·港城——宁波‘海丝’的影像文本”主题摄影展在宁波市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是中国港口博物馆委托四明影社进行专题创作的一个摄影项目,旨在通过影像的艺术方式探讨现代文明与宁波“海丝”历史文化遗存的关联,以及宁波在新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时代担当。

  展览汇集了14组专题影像作品,题材丰富、方式多样,是颇具时代意义的关于宁波“海丝”的影像文本。这些作品力求以新的视角,挖掘宁波古海上丝绸之路影迹,更着重于以当代宁波开放视角,拍摄宁波人以港通天下胸怀,以港促城,奋战在新的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雄心和业绩。中国港口博物馆馆长冯毅表示,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自开馆之初,就将如何挖掘宁波港口历史、如何传播宁波“海丝”文化精髓作为己任。摄影,毫无疑问是可视化档案留存的基本途径。对于博物馆来说,摄影可以是一件藏品、一份资料,也可以是传播的载体和宣传的途径,但不管是什么,都应该是博物馆可以融合和信任的方式。

  今天的摄影人应该用什么样的视角去观看现实世界、去表达思想呢?浙江省摄协主席吴宗其认为,“丝路·港城——宁波‘海丝’的影像文本”主题摄影作品给予“摄影何处去”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些作品在当今中国社会的新语境下对“一带一路”进行了重新解读或认识。展览作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都是值得反复回味的。一个个小专题串成一部宏大的宁波海上丝绸之路史诗,从细节入手,对居住着的这座城进行了解剖与分解,从现实角度重塑海上丝绸之路,在记录这个时代的社会现象与社会特征的同时,把这座城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传奇历史也留存下来,让影像更加具有历史价值。

  四明影社是2015年9月26日宁波市成立的第一家以推动摄影文化发展为宗旨的民间的非企业性质的摄影机构。展览作品中, 《小白礁Ⅰ号》就如一曲悲歌从古远的时代随浪踏来;《越瓷物语》像一个老人在空灵的上林湖喃喃细语; 《和义船话》开启一段盛唐的约会; 《船人·船模》既是对航海历史的回顾,又是对先民的聪明才智和文化底蕴的弘扬; 《白沙码头的记忆》对港口码头变迁进行了影像的再现; 《一箱一路》反映东方深水大港与经济飞速发展的内在关联;《宁波大学与宁波帮》通过宁波帮对宁波大学捐赠大楼的拍摄,表现了宁波帮对家乡的眷恋情结; 《姚江向东流》 《甬江两岸》审视孕育了“海丝”文明的姚江与甬江以及生活在两岸的人们;《妈祖与宁波》 《丝路慈航》反映信仰文化。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也是世界瓷器的始祖,被称为“母亲瓷” ,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唐宋时期,以上林湖为中心的制瓷业蓬勃发展,蔚为壮观,达到了制瓷史上的一个巅峰。烧制出的“秘色瓷” ,更是成为千年的佳话。随着宁波海上贸易日盛,从东晋开始,越窑青瓷随着季风和洋流,漂洋过海销往彼岸。到了唐代,越窑青瓷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远销北亚、东南亚及阿拉伯各国,最远到达非洲的埃及。朱祝权《越瓷物语》系列作品呈现了越窑青瓷工艺敦厚的造型、拙朴的颜色以及清纯的风格,反映了这门古老的手艺在政府的大力培育下迸发出新的生命、继续传承着千年的文化。

散落在上林湖周边的越瓷古窑 朱祝权

  余磊拍摄的《从句章到三江口》系列作品反映的是现在少有人知的、位于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的姚江畔的句章港。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出于扬威海上图谋霸业的目的,在这里训练水军,建立军港。句章港成为越国通海的门户,打开了宁波连通世界之门,促进与日本、朝鲜等国的商贸和文化交往。可以说,句章港是甬江流域出现最早的港口,也是中国最古老的海港之一。从句章港到三江口,是宁波人一路向东的情怀,随着兴修水利、阻咸筑塘,宁波平原逐渐开发利用。到公元821年,句章港东迁到地理位置更佳、更靠近大海的三江口,开启了新的篇章;从句章港到三江口,地理上的一个小小跨越,铸就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展示的是宁波人港通天下的雄心。

  位于三江口家喻户晓的和义大道是当下宁波城内最雍容华贵的沿江地带。邵建奋拍摄的《和义船话》系列作品展现了今日繁华的和义大道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作者聚焦和义大道上的儿童身影,并在作品介绍中写道:“童真世界里或许还未来得及装下和义大道的‘前世今生’ ,他们只顾拿着船型灯盏穿梭,如同带沉船故地重游,路过华冠丽服的宣传海报,感受似曾相识的江风,一饱‘繁华之上仍繁华’的眼福。古船沉于和义之下,在楼宇森林被安放妥当,又在不经意间传承于孩童之中。 ”

  邬爱萍的《小白礁Ⅰ号》系列作品拍摄的事件是: 2012年,在宁波象山石浦镇东南约26海里的海域,以林国聪为队长的中国水下考古队打捞上来清道光年间沉没的象山小白礁Ⅰ号沉船,同时打捞出水的船载文物包括青花瓷碗、紫砂壶、玉石印章、越南铜钱、西班牙银币以及宁波本地特产的石板材梅园石等。“小白礁Ⅰ号”船体的发掘,有力地佐证了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航道。尤才彬《船人·船模》拍摄了宁波宁海家乡12位船模制造者。宁波的祖先创建了世界舟楫文明的历史,宁波的后人一直传承着先人的造船文明。在当下宁波沿海县区,不但有规模宏大的造船厂,在民间更有一批船模制造者和收藏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

  这些作品用历史的眼光和非凡的洞察力去审视宁波这座海港城市。摄影者直面社会现实,深入海上丝绸之路上的种种细节,并对这些细节以影像予以艺术记录,形成如此具有相当规模的、系统化的、具有视觉逻辑结构的影像文本。摄影者坚信,历史是一种存在的形式,贯穿当代与未来;历史是一种记忆,记忆相传才有了价值。由此,正视历史、传统和现实,用影像表现了宁波独特的生态文化和生活形态,建构了宁波这座海滨城市的山海情怀和江湖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