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文东:书画艺术市场应回归“亲民”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张瀚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倪文东作品

  “ ‘守正’ ,就是要守住中国书法和传统文化的正能量。但守正的同时不能保守,还要结合时代,从书法作品的内容、形式、书体、材料等各个方面做到‘出新’ ,要让传统的汉字书法能够贴合大众,贴近时代与收藏家的需求。老百姓需要艺术,书画家一定要走出工作室、走出画室,到人民群众当中去,书画家的作品不能永远放在展柜里,放在资料馆中。 ”近日,由北京莫林艺术馆主办的“守正出新——倪文东书法新作展”在京举办。谈及展览为何取名“守正出新”时,倪文东对记者如是说。

  作品是立身之本,不可胡乱写就

  展览展出倪文东近期创作的书法作品80余件,其中包括篆书作品60余件、行草书作品20余件,作品涵盖四尺整张、斗方、扇面等多种形式。这些作品均是倪文东疫情期间宅家创作的。“抗疫期间书法家可以在家静下心来把艺术创作做精、做好,应该静下心‘补课’‘学习’‘创作’ ,不断提高、不断进步。 ”疫情期间对于倪文东而言是一个练习“内功” 、写出精品奉献社会的机会。

  事实上,倪文东历来重视书法家的文学修养、文字修养等“内功” 。他在大学从事一线书法教学工作30多年,长期深入研究先秦文字,他在秦文字系统和楚文字系统两种书法结体、风格的样式中进行探研摸索,找到了最佳的契合点——将楚文字的诡奇奔放与秦文字的浑穆雄厚结合在一起,并用楚文字风格形态来写秦文字的结字造型,形成奇伟开张、生动苍茫的篆书风格特点。他巧妙地将大篆、小篆结合,同时在篆书中融入行书、隶书、草书的笔法结构,力求将篆书“写活” ,在趣味、笔法、结构、造型各个方面,都能够有些新变化而非死守传统。其篆书作品《秦观·春日》即是如此。同时,该作品在章法上近似甲骨文“有行距、无字距” ,字形大小错落变化,虽共三行,一行八字,实则有整有散,看似整饬,实则有变化,看似散乱,实则有规矩。扇面作品《苏舜钦·淮中晚泊》则一改篆书扇面常用的对称章法,以行草书常用的长短间隔的形式处理,较为少见。

  在创作过程中,倪文东十分注重作品用字的正确性。展厅现场,他非常详细地为观众讲解起作品中文字繁体、简体的不同用法。对他而言,作品是立身之本,不可胡乱写就。他以启功先生为例,提出正因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幅作品都十分讲究,才能够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赏。 “书法家需要身负使命,力出精品,要对得起观众、对得起藏家、对得起时代与历史。而没有文化含量、学术含量,经不起历史考验的作品,价值将逐步下滑,最终会被收藏市场自然淘汰。 ”他说。

  书画市场,从身份到身价走向大众

  大众收藏是倪文东近年来十分关注的问题,与艺术馆合作展出作品也是他的首次尝试,而本次展览除了展示意义之外,同样也本着书画作品应当走向百姓、走向大众、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初心。在倪文东看来,与艺术馆合作的模式,可以帮助艺术家与广大群众搭建一个非常重要的沟通桥梁,艺术馆作为艺术推广交流的纽带,可以通过线上与线下共同运作的模式将作品推介给更多的受众群体。

  谈及书画作品市场的现状,倪文东直言书画作品市场曾一度“不太正常” ,甚至“不可思议” :“过去的书画家是以‘书画养家’ ,卖字画能够养家糊口,这说明价格不那么高,老百姓能够接受、买得起,这是比较正常的。清末、民国许多书画家的润格其实不高,换算到今天也就是几百、几千块钱。但今天个别书画家的作品价格比古人还高,拍卖会能拍出十万、百万的天价,已经远远超出了普通爱好者的收藏能力,艺术离群众越来越远,群众认为艺术品高不可攀,这样下去是不行的。 ”

  倪文东认为,书画艺术作品必须要走进人民群众中间,进入普通百姓的家庭。书画作品有文化、有品质、有内涵的同时,要做到雅俗共赏,只有这样,书画艺术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和源泉。而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让书画作品的价格像以前那样“亲民” ,回归到能被大众接受的范围。“人民群众需要艺术,今天的艺术家一定要放下身段、放下身价,到人民群众中去,让书画作品进入普通老百姓的视域和收藏中,这才是真正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