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生命的阳光
栏目:画者
作者:杜雅熙  来源:中国艺术报

S018(综合材料) 马九思

  马九思是90后,有10年新加坡留学经历,又先后游历过11个国家与地区,完成了游历专著《408》。

  与马九思相识,源于巧合;回想起来,应是一种幸遇。与她相知、相熟以后,我相信,人们以往的担心与迷惑定会烟消云散。马九思的绘画以抽象语言为之,视觉上的“现代性”也极为鲜明。但从本质上看,她的绘画立足于避免中西文化冲突的层面,以自己的直觉和学养,建构起了令人信服的话语系统。

  马九思的作品,语言从容果断,主题清新靓丽,气息光明爽朗。她带着对艺术纯真的喜爱,在作品中书写着自己在现实生活捕获到的即时感受。她通过作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中最真实的那方面显现无遗。在她的画里,我们能看到这个90后有自己的生命态度,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且由此表达出的对生命的向往——她的世界,是各种色彩的合和归一的交响。

  人生的各种因缘际遇在偶然中都可能隐含着必然的历史逻辑。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让全人类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可以说,经历这两次战争后,许多现代艺术家对历史都做出了深刻的反思。西方艺术史上的“白色书写”就是从东方的参禅修行中受到的启发,修行者通过坐禅冥想,将身体精神完全放空,达到意识归于“无我”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当所有现实世界的界限与壁垒以及肉身实感逐渐被超越,意识逐渐向更高层次贴近,此刻的人才会真正摆脱世俗欲望和肉体的双重束缚,不断进入更高层的生命体验。在马九思看来,这同于王羲之所说的“当其欣于所遇” ,所以,在马九思心灵与画布碰撞的一瞬间,有同于“扑通一声”的顿悟,即是心灵自然游走的方向:在画布上,一瞬间酣畅淋漓地挥洒,展现出的是她那“被文化所化”的永恒的生命的快乐。

  马九思的画不讲故事,所以其作品既不是源自现实题材的绘画,也不是社会问题的隐喻表达,更不是知识或技术的炫耀。她的画,来自自然万物、天然生态结构关系的理解与把握,来自对自己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自洽的理解与把握。所以,街上女孩子们穿的花衣服、建筑物的人文布局,乃至各种日用物品的包装,都会给予她以艺术灵感。1911年,抽象艺术的理论先驱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提出:“只有当符号成为象征时,现代艺术才能产生。 ”抽象艺术发展至今,已经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资源;因此,马九思正是在生活中“不经意间”汲取了前人的养分,让这些庞大的资源蜂拥而至。而她正是在社会生活中支撑着无所不在的“中华元典语言”中表述“若有若无”的状态,完成自己视觉语言关系的构建,表达对于美的结构的理解。

  从康定斯基开始,抽象艺术便包含着东方和西方的元素。从15世纪的世界地理大发现开始,西方和东方在历史上发生前所未有的激烈碰撞。无论是外在还是精神层面,两者都曾经有巨大差异,导致了一定冲突,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就是这其中波澜壮阔的一幕;但是,抽象艺术发展至今,我们惊奇地发现,东方和西方其实并没有那么多不同,尤其在抽象画方面。

  在一些华人艺术家的作品中,他们把东方山水的空灵和诗意用油画表达出来,让东西方文化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以至于形成了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这无疑证明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全人类都拥有对“美”的追求,都渴望追求生命的真实。对这份生之绚烂,我们都有共同的喜悦。而在马九思和其作品里,虽然同样可以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共同作用,但正是上述的中华元典语言使得马九思这样有着中国血液,又对西方文化有体验的90后,显示出了这一积极态度的可能性。

  马九思的艺术态度以及她的努力,让人们相信,只要心存对生命本真的热爱,所有的阴霾都将是暂时,明天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