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澧:从朴素人生中开出艺术之花
栏目:聚焦
作者:本报记者 金涛 实习记者 张瀚允  来源:中国艺术报

居庸关长城(套色木刻)  一九八一年  杨澧

三门峡市初创(水彩画)  一九五六年  杨澧

  “我自己年龄大一些、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朴素对于一个人、一位艺术家而言是最重要的品质,因为真理是朴素的,只有朴素的人才能接近事物的本质,才能真诚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尊重事物的规律并且恰当地把握尺度,才能达到真善美。具有美好的心灵,才能发现、热爱和创造生活的美好。 ”杨澧先生的这段话,由对老师古元的追忆引起,也向人们展示了杨澧一生追寻并践行的珍贵品质。近日, 《杨澧美术作品选》新书发布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选集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收录杨澧包括版画、彩墨画、素描速写、水彩画、书法、篆刻在内的作品400余件,文字资料《延安之冬》 《读李桦先生的三封信》 《吴作人和他的画》 《黄永玉先生教我们刻木刻》 《初到文联》等则记录了他奔赴延安、央美求学、文联工作的经历,以及对老师吴作人、李桦、古元、黄永玉、周令钊等人的深情回忆,具有文化史料价值。

  生于战争年代的杨澧,经历过日军侵略的黑暗与解放战争的战火,在解放区睡过窑洞,也在“黄土山沟沟”里受到马克思主义的洗礼。他受到石鲁、古元、华君武等前辈的鼓舞,最终如愿考入中央美院,开启了一生的美术创作。 “太行山” “延安”“黄河”是始终贯穿他创作中的三个情结。太行山是杨澧少年时期在家门口就能望见的山,曾经在山中打游击、“很厉害”的抗日游击队下山到村中问药的记忆,同辛莽、徐立森三人相约踏行太行山的经历都令他印象深刻。在杨澧笔下,上世纪60年代的太行山已没有枪声与炮火,以葱绿为主,生机勃勃的清新水彩色调从不同视角描绘着《太行山远眺》 《太行山雨蒙》 《太行山下农田》等祖国旖旎风光。而后从西安到延安的生活对他一生影响深远,对革命的热情让这位老党员在日后留下了如《窑洞灯光》 《延安新绿》 《延安之冬》等版画、彩墨画作品,“到了延安,看到解放区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儿,一下就觉得有希望了” 。杨澧一行年轻人奔赴延安时正值隆冬,延安刚收复不久,粮食被敌人全部烧毁,急需陕西老区支援。他将这无法忘怀的画面刻入《延安之冬》中:一尘不染、万籁寂静的市区中,一队又一队将粮食运往前线的驴驮,如同历史的印记。 《三峡黄河渡船》 《三门峡水库工程夜间灯光》 《三门峡市初创》等则记录了他在央美学习并准备毕业创作时,专程前往三门峡写生,与工人同吃同住那段时光中对新时期生产建设的所见所感,水库大坝夜间施工的场景、工程轻便桥、小渡船等特定场景除了艺术价值外,也为今天留下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资料。

  1986年前后,杨澧与吴祖强、刘剑青三人被任命为中国文联党组成员。自觉对学校以外文艺界生疏的杨澧对当时宣布任命的中组部副部长曹志说“我只懂一点美术,只是一个基层干部,难以胜任此职” ,却得到了“你们三人是从许多人中遴选出来的,标准就是两句话:为人正派,办事公道”的答复。当时正是第五次全国文代会筹备期间,因此交接了学校工作后,杨澧便到文联报到,投入了紧急繁重的工作中。当年中国文联的办公地点就在北大红楼附近, 2011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杨澧以北大图书馆阅览室与北大红楼为主体创作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工作的地方》《沙滩红楼》两幅彩墨画。沙滩红楼是北京大学旧址、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李大钊和毛泽东工作过的地方,画中建筑物是对历史的追思,也是对革命先烈们的缅怀。另外,杨澧的父亲早年在北大就学期间就在红楼上课,参加过五四运动。 《沙滩红楼》中与红楼同龄的老槐树寄托着杨澧与北大红楼的特殊缘分。

  虽然退休才回归绘画领域,但杨澧的创作自始至终着眼当下、着眼生活,一双带有温度与情怀的双手描摹着身边人和事物的点点滴滴。 《洗锄》 《农舍晚归》 《京郊秋耕》等水彩画面中百姓播种、耕地、农歇的场景反映出农村生活新面貌。动植物界大到骡子、小猫与小狗等宠物家畜,小到脚下的蚂蚁与蚁洞,都被描绘得活灵活现、一丝不苟。即便在病中,他也随身常带速写本,朴实、精到、没有一点焦躁的铅笔线条勾勒出查字典的病友、在病床边睡着的探病家属和医疗室中的大夫等形象。

  为了传承老美院精神、让更多年轻学子了解到20世纪50年代老一辈艺术家专业基础的扎实、沉稳,去年开始,他的学生张骏等人陆续到杨澧家中,将杨澧自学生时代起至今的各类旧作收集并整理成画册,时间横跨60余年,其中包括此前从未面世的石膏头像、素描人体等作品。从延安窑洞到北京沙滩的北大红楼,杨澧的作品题材与体裁丰富多彩,风格朴实、沉稳、精到、独具特色,反映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与艺术风貌。正如张骏所说:“杨澧先生的作品光在构图、色彩上的讲究不算,质朴、大气、真情实感,是当代人学不来的。 ”

  “其画如其人” ,一幅幅发自性情,基于实感的画作,更透露着杨澧本人的宽厚、温和、为人友善。在纪念老师李桦先生的文章中,杨澧写道:“我常常想,在大起大落的时代,做到不随波逐流,自始至终朴素、无私、专注。这里到底有多少深厚,多少坚实,又有多少丰富的内涵呢? ”以大师为榜样的杨澧同样以终身的创作与实践,传承着老一辈美院人自律低调、谦卑简朴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