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观众在多重“梦境空间”中走近内心
栏目:现场
作者:文/图 本报记者 蒲波  来源:中国艺术报

无限的远与近在咫尺(LED灯光互动装置) 黄莺、何在峰、Y&Z跨媒体团队制作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真实和虚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世界,时常游弋于虚拟与现实之间的模糊地带,习惯于在虚拟世界中做梦。 ”新媒体艺术家黄莺、何在峰和Y&Z跨媒体团队在北京798艺术区幻艺术中心打造的沉浸式展览“十三场梦境” ,让观众在虚拟与现实深度融合的多重“梦境空间”中走近内心、反思存在、体验深层的精神经验。

  在幻艺术中心入口处外墙上,黄色的几何造型建造物非常醒目——这件名为《无象》的作品灵感来自哥特式建筑的尖拱。“这是梦境之始,我们用它邀请观众进入一个数字世界。 ”何在峰说。漫步展厅,“梦境”一一呈现:互动数字装置《触》色彩流动变幻,仿佛潜浮于水下仰视天空,触碰或划过幕布,就像划过水面,会产生出新的流动融合; LED灯光互动装置《无限的远与近在咫尺》通过数据采集和编程控制每根LED灯管的亮度和色彩,灯光明暗随着观众的参与产生节奏的交错变化;投影映射装置D e e p i n k是一颗“数字之心” ,空中悬浮着抽象造型的心,影像映射到几何面上,通过视觉变幻,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

  《无限的远与近在咫尺》以特殊的镜面将空间中的存在物进行若干叠现的延伸。作品试图探究人类个体、群体、数据、想象之间的关联。在灯光闪烁中,还有一些杂音进入空间。黄莺说,这些杂音隐喻来自社会、环境或者内心的杂音,造成一种不安又难以捕捉的效果。何在峰介绍:“我们想把新媒体艺术做到一种极致的感觉。艺术本身永远是新媒体的,每个时代的艺术家都要用自己身处的时代媒介和语言去表达。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艺术一大特点就是更具有包容性,艺术家希望作品能够走近大众,让大众参与体验,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感知。我们对技术的使用其实是有距离感的,我们把技术作为工具,作为表达观念的手段,在创作中去把控技术。 ”

  在谈及Deepink时,黄莺说:“在网络世界中,对情感的奢求或者说追求比过去更难了,但并不代表我们不想获得真挚的情感。这颗‘数字之心’ ,既是不太真实的东西,但同时又是物质的,观众可以触摸到它。观众可能会感觉到一种安静,进而感受到自己的内心。 ”

  沉浸式空间作品《仙镜》是本场展览的一个重点。艺术家希望创造一个虚拟与现实融合的空间,将无形转化为有形,将数字转化为情感。在这个曲变空间中,影像在时间里慢慢生长演化,创造出呼吸般的节奏与张力,并巧妙地与传统中国画的诗性美学相结合。忽而碎石飞舞,忽而线条舞动,忽而星光闪烁,忽而鲜花盛开……何在峰介绍,这个部分包含7种不同的内容呈现,一个完整的循环有十几分钟。“碎石”场景将观众从现实带入梦境,之后呈现出更多模糊不定“梦境” 。“梦境最吸引人之处是刚醒来的一瞬间,做梦的人会疑惑自己在梦里还是现实里,我们希望创造的就是让观众不知身在何处的感觉。 ”黄莺观察到,观众在这个空间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发呆好一会儿。她说,这些常规视觉经验之外的呈现想要表现不同的情绪层次,从而更好探索精神内在。从空间中进入的噪音会打破自然节奏,或许会与观众的内心感觉产生呼应,“很多人认为美是肤浅的,其实美要是极致的,就是深刻的” 。

  沉浸式空间装置《嬗》让观众走近一个五彩斑斓的微观世界,三角形的镜面反射和影像一起构成了垂直向无限延伸却又对身体产生压迫感的梦境空间。艺术家想要表达现代人被无限重叠的层层网络包围,被自己身体内部的神经、细胞包裹。当观众站在镜面上向上或向下观看时,会体验到飘浮的眩晕感。最后的一个沉浸式空间装置《白日梦》是明亮的、真实的,将空间变成梦境中迷失和找寻的中转站。

  “十三场梦境”是幻艺术中心继“漫步星际一:赵旭视觉艺术”“漫步星际二:巴日林奇幻之旅”“未来系列:田晓磊:夜殿”之后出品的第四场新媒体艺术展。黄莺、何在峰及Y&Z跨媒体团队根植于艺术与科学,探索新兴数字技术创造性的运用所带来的表现力,不断跨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认知与体验的边界。他们的作品涉足新媒体、影像、装置、雕塑、绘画等多种当代艺术媒介,试图在自我与环境、真实与虚构、时间与空间的多重关系中发现新的可能性,营造出介乎现实与虚拟之间的沉浸式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