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与新中国行远同梦
栏目:看展览
作者:本报记者 陈思静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一九六六至一九六七年间广东省侨汇商品供应证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成立时,我把我回国时的箱子以及一些文物和资料捐了出来。1957年,我负责回国同学会。这个是我当时写的回国携带物品一览表。在这个物品清单上,列举了诸如毛衣、羊毛线之类的物品。国内一年有四季,印尼没有,当时好多人都不知道,我就提醒他们。我们回国的时候就请人织了两件毛衣。 ” 62年前,印尼华侨丘益鸣带着箱子和几十个学生,从印尼万隆回到祖国。62年后,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上,丘益鸣站在自己捐赠的物品前,兴致勃勃地回忆起当初回国时的情境。

  10月30日至11月29日,由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与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承办、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协办的“行远同梦——华侨华人与新中国特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展览以时间为轴,贯穿家国情怀、心系中华、赤子丹心、共创辉煌、砥砺同行五个单元,通过270余件/套珍贵展品,集中展现了广大华侨华人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为新中国作出的卓越贡献。

  从药品、食品、衣物、文具,到各种生活用品,丘益鸣的这张物品清单可谓应有尽有,为了这趟单向旅行,他准备了3年。1954年,丘益鸣从万隆中华中学高中毕业后,本来打算立即回国,但是因为工作需要在南化学校任教了3年,直到1957年, 21岁的他带着自己教的初三毕业生一起回国。在启程前,他为学生们列了回国需要携带的物品清单。“当时我们回国应该说是一个历史的潮流。 ”丘益鸣说。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回国热潮中,华侨学生占据了主要部分。从展览展出的1955年“写给留美的中国同学们”回国倡议书中可以窥见一斑。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恢复了庚子赔款留学计划,以留学考试方式选拔人才,由政府提供平价外汇资助,向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重新派出大批留学生。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动员这批留学生回大陆参加建设。1955年钱学森等人归国后,联合了先后归国的70名留美学者、科学家向当时仍在美国的同学、同事、朋友们发出倡议书,说明他们在国内的工作生活情况,与美国的宣传完全不同,动员他们回到祖国,为建设新中国贡献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从1949年到1968年,国内共接待超过7万名华侨学生回国升学。

  一张张照片、一封封信件、一枚枚纪念章……这些鲜活珍贵的历史文物,充分反映了华侨华人与新中国休戚与共、荣辱一体的历史命运。正如丘益鸣所说:“我想现在留点东西给后代,除了我们的下一代,还有更多的社会上的后来者,我们能够说说我们的经历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