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文联主办的“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分四组分别在成都、拉萨,长沙、南京,西宁、乌鲁木齐,南宁、海口成功举行,反响强烈,九位艺术家讲述:

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

  7月16日至18日、 7月24日至26日、 7月30日至8月2日、 8月27日至29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等承办的“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先后到了成都、拉萨,长沙、南京,西宁、乌鲁木齐,南宁、海口,吴为山、孙晓云、翁仁康、吴元新、居杨、解海龙、奚志农、张继、康洪雷九位艺术家在短短几天时间里一次辗转两个城市,向当地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讲述他们的从艺历程,并与他们互动交流。真挚的情感、热情的话语,给观众以激励,也从不同侧面告诉基层文艺工作者们,艺术的道路有千千万万条,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的时代,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

  耐得住寂寞,坚守信仰

  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执著来自于他们心中的信仰,对真善美的信仰,更重要的就是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守。没有信仰成就不了真正优秀的作品。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说:“中国共产党的向心力是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近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实践相结合,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和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全体中华儿女,更加坚定了信仰的目标。艺术家的信仰就是将自己的艺术人生融汇于民族发展、国家富强、人类进步的伟大事业当中去。有信仰才有精神的力量,有信仰才有筋骨,有信仰才有百折不挠的探索。 ”

  中国书协理事张继就书法的真善美进行了阐释:“书法艺术最讲究真、善、美,真就是要自然,本真,不做作,不刻意;善就是完美、技法完善、法度完备;美当然是美好、美观、美妙了。‘真、善、美’的追求是人们对高尚情操、优良品质和美好心灵的追求,艺术和人文是相通的。 ”

  导演康洪雷是一个执著的人,碰上自己想拍的题材不会轻易改变想法。虽然《士兵突击》是一部“男人戏” ,当时很多播出机构都不看好。但是观众在许三多身上看到了什么叫做“不抛弃、不放弃” ,看到了朴素的道理:好好活着做有意义的事。所以这部戏播出后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特别是青年观众。康洪雷说,在信仰左右摇摆的那个时代,这部电视剧发挥了引领作用。“还原美德是放大信仰,背后就是我们的中国精神,这也是文艺的灵魂。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中华民族在经历百年屈辱、动荡之后,已经正确地行进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此刻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要有文化自信,没有文化自信写不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要善于把握时代之声,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要感人民之所感,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要耐得住寂寞,文艺创作有时候是孤独的。唐朝诗人写到‘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古人为一句诗都能如此,我们在当今怎么可以不这样去做呢? ”

  服务人民,保持赤子情怀

  心中有人民,笔下有乾坤,艺术来源于生活,创作的激情来自于人民对精神产品的渴求。艺术家们葆有一颗赤子之心,想百姓所想,用手中的笔、镜头书写时代声音。

  中国书协副主席、江苏省文联副主席孙晓云一直坚持为读者用毛笔签名,她的《书法有法》出版19年以来,签了不少于5万册,最多的一次签了4000册、长达5个半小时,令她的右臂肌腱损伤。孙晓云说:“每当我看到延绵百米排队的读者,看到老人坐在凳子上挪动,家长领着自己的孩子,外地的书法爱好者大汗淋漓地赶来,甚至有人推着小推车,抱着小山一样的书排队等我签名,我都十分感动。 ”在《书法有法》再版的后记中她写到:“十分感谢广大读者喜欢我的书和作品,包括对我的支持和信任。就是他们告诉我,教会我什么是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什么是服务于民、惠及于民的艺术,什么是当代书法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这正是我毕生追寻的方向,也是我永远的动力来源。 ”

  在汶川地震灾后现场,伤员由直升机转运,中国摄协副主席、法制日报社美术摄影部主任居杨发现一位母亲在把受伤的孩子送上飞机后,却没有随飞机一起走,居杨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她是一个护士,这里的伤员还需要她。她的话解开了居杨进入灾区后的疑惑。“在灾区信息不通的情况下感到非常的孤独和纠结,我不断地问自己,你应该拍摄什么呢,什么是灾难中最重要的瞬间?这位母亲给了我答案。我要将镜头对着有代表性的普通人,去拍摄他们的感人故事,人与人之间的大爱亲情。由此记录并见证我们的人民面对灾难时的精神和气节。 ”之后,她始终被这种力量推动着,不断地去拍摄,顾不上吃饭、睡觉,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十天的时间里拍了一万多张照片。“摄影者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感悟到保持人民情怀的深刻含义,拍摄中一定要有决定瞬间的思想作为指引。 ”

  传承发展,勇于担当

  文艺需要传承、需要发展,有时候表现什么内容比如何表现更为重要。很多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慢慢发现了文艺的担当,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5年,中国民协副主席、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吴元新在南通大学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吴元新说,冯骥才先生鼓励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同院校结合在一起,所以他不仅要把家族传承做好,也要把院校传承做好,“让院校的年轻人能够珍爱我们的文化,关注我们的非遗,使全社会都把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去” 。

  中国摄协理事、“野性中国”创办人奚志农谈起野生动物摄影对于保护野生动物的巨大影响时,以藏羚羊为例子。“1998年6月,在阿尔金山深处,盗猎分子刚刚离开,他们留下的车辙还非常清晰,藏羚羊尸体堆我们一共发现了11处,有89头母羊被偷猎分子杀死,而且还不包括没有出生或者已经出生的小羊。当年西方商人这样宣传藏羚羊绒披肩:青藏高原上一种野羊绒毛会脱落附着在灌木丛上,当地的妇女和儿童很辛苦地一点一点收集下来,织就披肩。当我们拍摄的藏羚羊被盗猎者杀害的照片和影像在西方的杂志、电视节目中出现,谎言就被戳穿,谁还好意思用这样的披肩?这就是影像的力量胜过任何的语言和文字。 ”奚志农说,所以到了今天,偷猎的状况已经完全得到了遏制。

  浙江省曲协主席、莲花落艺术家翁仁康认为艺术家就是要迈开腿,走到老百姓当中去,同时要管住嘴。“宁可不到,不要过头。曲艺是语言艺术,一句话说出去,无论错还是对,都收不回来。所以丘吉尔有句话‘宁可失去一个澳大利亚,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文学艺术能够套你的心,勾你的魂,能够渗透到老百姓的心灵深处去,所以我们一定要传递正能量。 ”

  1992年4月,当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副主席解海龙把一整套孩子们如何渴望读书,老师们如何辛勤耕耘的照片在“希望工程”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布,一夜之间,“希望工程百万行动”拉开序幕。毫无疑问这组照片对“希望工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从1989年10月“希望工程”开始实施到1991年底收到的捐款不足1000万元,而在1992年4月照片发表之后的8个月间捐款过亿元!“希望工程”的热潮唤起了全国及世界华人的爱心,无数“希望小学”建成,无数的孩子得到帮助,重返课堂。解海龙在宣讲中说:“影像的力量应该来自于摄影的目的,这是为了谁的大问题,决定着影像的价值和最终的方向。作为摄影人,不能单纯地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微妙感受,我们手中的镜头,一端要关注人,另一端是我们自己内心。影像的力量应该来自于摄影叙事的语态,这是比作品影调更为内在的东西,我们不能把自己当成俯瞰大地的救世主,而应该是以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心态和目光凝视着百姓,这样拍出的作品才会有强烈的现场感和亲和力。影像的力量也应该来自于对时空的跨度,时间和空间的跨度赋予影像以丰富性和客观性,赋予影像以不可辩驳的力量来确证中国发展的艰苦奋斗史。 ”